台灣作家陳世良曾經寫過一本書——《上了建築旅行的癮》。書中寫道:「為建築而旅行」已成為我人生的不歸路。我無法旅行時只單單欣賞景色,吹風納涼休息。我的好奇總讓我想參觀其他國家人民的生活──市場、交通、信仰、居家、休閑、運動、吃食、活動……等等,樣樣離不開建築,離不開設計,離不開生活累積的智慧。雖然是不歸路,雖然號稱建築,但這種「癮」讓我沈醉其中,不想自拔。
現在在大陸,也有這樣一群遊客,他們出門遊玩的目的是為了探究各類建築,欣賞領略不同建築的風格特色,他們不愛團隊的拘束,不畏學術的高深,憑著一顆熱愛的心,背上行囊,去全世界追尋大師作品,探訪風格各異的建築。他們就是「建築遊客」。
剛剛過去的大陸十一公眾假期,晶晶在北京來了一場充實的建築旅遊。8天的時間裡,她不但觸摸了千年古建築天安門、天壇祈年殿、正陽門城樓、景山萬春亭、雍和宮建築群、德勝門箭樓、北海白塔、紫禁城建築群等的幽深與古樸;更領略了現代建築鳥巢、水立方、國貿大樓等的壯觀與震撼。
晶晶是學室內設計的,她喜歡旅行,但不是單純欣賞各地的風景,拍拍照發發朋友圈,而是深入當地了解風土人情。她認為一個地方的建築承載著這個地方的人文。所以,她喜歡旅行中觀察建築物,也喜歡只是單純的建築旅遊。「在大家以往的印象中,建築旅行是建築圈內的交流,帶點神秘色彩,似乎也是枯燥乏味的。但其實建築就在我們每個人的身邊,它們不神秘;每一座經典建築都是為審美誕生的,它們很美;建築背後的故事,身上的文化符號和烙印,更是不枯燥。」
尚午對建築的熱愛始於大學時代,「那時我喜歡攝影,建築又是攝影非常重要的主體,就看了很多建築師的作品集,從此旅行時必定會把建築考慮在內。」雖然,尚午不是學習建築的,但是因為對建築的愛好,每到一個地方旅行前,都會事先查找關於當地建築物的歷史文化,而這又讓他的旅行有了更深刻的體驗。對他來說,建築旅行的美好意義在於,看到建築那一刻,就好像看到了建築師本人,似乎能通過建築與建築師對話。尚午說,他現在已經對建築旅遊上癮了,一有閑暇時間保準背上背包,向著早已心馳神往的建築旅遊聖地出發。
近年來,建築旅行的風潮在大陸逐漸傳開,越來越多人隨團遠赴世界各大城市朝聖,一心只為體驗千百年來大師嘔心瀝血的曠世巨作。建築旅行逐漸不再是少數人的專利,越發成為一種大眾審美的普及。
在建築遊客看來,建築旅行這種方式是對旅行不同意義的探尋。城市現代化帶來的同質讓異鄉與故鄉變得沒有差別。發掘異鄉建築的過程,就是將異鄉陌生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對異鄉重新產生了巨大的期待和滿足感。
如果想來一場有收獲的建築旅行,除了滿腔熱血,還需要做一些必要的準備。根據網友的技術帖、攻略帖總結,在旅行之前查清並選擇好目的地有價值的觀察目標,根據自己的時間精力做好參觀攻略,盡可能多的搜集關於觀察目標的資料,這些都是最重要的準備活動。當然,做好這些,資料肯定已經積累厚厚一本了,不過旅行的收獲也將會是滿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