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期】專家解讀:日本首相安倍還能任多久?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參加大陸的國慶慶祝活動。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參加大陸的國慶慶祝活動。

文/徐萬勝

二戰後,日本首相更疊相當頻繁。在日本,眾議院選舉和參議院的選舉以及執政黨黨首的選舉,是誘發首相更疊的制度性因素。在首相更叠的政治過程中,派閥領袖是最核心的行為主體,且黨首選舉與派閥政治共生,社會傳媒影響內閣存續。首相任期與經濟增長、派閥抗爭、日美同盟等政治生態因素密切關聯。在自民黨政權的不同發展階段,首相更疊的利弊得失不盡相同。

2017年3月5日,日本執政的自民黨舉行第84次黨代表大會,通過了「總裁公選規則修正案」,決定將此前黨章規定的總裁任期最長「二屆六年」修改為「三屆九年」。根據這一修改規定,原本將於2018年9月任期滿兩屆的安倍晉三可以連續第三次競選自民黨總裁。由於執政的自民黨實行「總裁、首相一體制」,這也意味著身為黨總裁的安倍在理論上可以擔任內閣首相至2021年。至此,自2012年12月以來已連續執政4年多的安倍內閣呈現長期執政態勢。

日本首相更疊與派閥領袖選舉

在日本首相更疊的政治過程中,派閥領袖是最核心的行為主體。

首先,首相人選大多來自派閥領袖。派閥領袖是日本首相人選的有力競爭者。在日本,若想成為首相就必須先成為執政黨派閥領袖,派閥領袖是成功競選首相的必要前提條件。

其次,派閥勢力往往決定首相當選與否。在自民黨執政框架下,黨總裁選舉是實質上的「首相選舉」,國會上的首相指名選舉就只不過是追認執政黨黨首為首相的儀式而已。

再次,社會傳媒通常影響內閣存續。社會傳媒在現代政治中占據重要地位,常被視為與立法、行政、司法並列的「第四權力」。日本社會傳媒參與政治的方式多種多樣,包括對政治事務的報導與評論、對政治家的採訪與報導、對政治醜聞的揭露和連續報導等。於是,通過影響大眾輿論,社會傳媒在內閣存續及首相更疊的政治過程中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力。

日本首相更叠的外部環境

日本首相更疊,是在「特定」的政治生態環境下生成與演進的。此種「特定」,更多地體現在不同歷史階段內閣所處的政策環境不同。冷戰時期,自民黨政權所處的政策環境為冷戰結構與日美安保體制、經濟增長結構與社會安心意識;冷戰後,其政策環境為國際環境變化、經濟增長終結與泡沫經濟崩潰、社會不安意識。內閣存續與否,關鍵在其施政能否滿足政策環境的需求。

在日本,政治生態環境的細微變化,都是與首相的政治責任密切關聯的。除政治制度因素外,導致首相更疊的其他政治生態因素是多重的、複雜的,各不相同。若採用個案分析的方法,歷屆內閣首相更疊的原因大致可以分為個人原因(包括身體健康、能力不足、身陷醜聞)、政策主張(包括政策轉換、政策失誤)、黨派紛爭(包括黨內爭奪、黨際對抗)等。

冷戰結束以來,日本首相更疊頻繁,且自民黨先後兩次下野又重新上台執政,實現了「執政黨輪換」。自民黨政權史上,在歷經首相頻繁更疊之後,往往會產生一個相對長期執政的內閣。毋庸置疑,內閣長期執政是有利於政局穩定及政策實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