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期】為百姓多想一點多做一點:「十九大」代表:法官劉黎

人民法院劉黎劉黎,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奧運村人民法庭黨支部書記、庭長。從業十餘年來,劉黎審理的案件3000餘起,涉及當事人8000餘人,無一人上訪、投訴。

「兒啊,你走了我倆還怎麽活啊……你們還我兒子……」在劉黎的一次庭審現場,失去兒子的一對老夫婦撕心裂肺地呼喊著。

這對老夫婦來自外地,兒子大學畢業後在北京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卻不料下班在宿舍和同事喝酒後駕車不幸離世。兩位老人不能接受失去兒子的事實,將兒子的單位告上法庭,以單位未加阻攔為由,要求賠償一百多萬元(人民幣),還多次到兒子單位門前哭鬧。

開庭第一天,兩位老人抱著兒子的遺像號啕大哭,揚言打不贏官司就撞死在法庭上。面對老人的喪子之痛,劉黎想,依法審判的情況下,要盡量地想辦法解開老人的心結。休庭後,劉黎將兩位老人請到談話室,耐心傾聽他們的訴說。

從這一天起,劉黎的電話就成了兩位老人的專屬熱線。每次接到電話,劉黎都認真傾聽,並耐心撫慰。這樣的電話劉黎前後接了不下40個。

在最後判決中,依據事實和法律,劉黎駁回了兩人的訴訟請求。看似「不講理又難纏」的兩位老人平靜地接受了判決,並向劉黎深深鞠了一躬說:在北京遇到了好法官。

一對夫婦協議離婚後,女兒由爸爸撫養,雙方在協議中對居住的房屋如何處理沒有約定,由爸爸和女兒居住。數年後,已再婚的女方忽然向男方提出分割房產。男方不同意,兩人互不相讓,官司一打就是4年。

官司到了劉黎這裡,劉黎想,化解二人的矛盾,解鈴還須繫鈴人。劉黎繞開雙方激烈爭論的矛盾點,讓男方談談獨自撫養女兒的苦衷。這個中年男人沉默了片刻,便將自己與女兒一起生活的瑣事一一道來。兩個多小時的庭審陳述,劉黎安靜地傾聽,任這位爸爸把多年埋藏在心中的苦澀全部傾瀉出來。

「今天我把積壓在心裡所有的話都說出來了,我尊重法官的判決。」男方說完,用大手抹了把臉,便不再開口。此時,開庭時寸步不讓的女方,早已淚流滿面。她哽咽道:「我不是個好媽媽,沒有盡到媽媽的責任。」

劉黎說:「財產分割,其實最難分割的是孩子,是剪不斷的血緣關系,女兒生活幸福了,你們各自的後半輩子才會幸福。」打了4年官司的當事人,表示要回去重新考慮。3天後,雙方達成調解協議。

在劉黎眼中,依法治國不僅僅是來自頂層的設計和藍圖,更應該是一種思維方式、一種社會責任。

近年來大陸機動車快速增多,交通事故案件數量也逐年增加。然而一些賠償數額小、雙方爭議也不大的糾紛,因為保險理賠程序過於複雜,還要耗時費力打官司解決,當事人苦不堪言。對100件案件的後續審理追蹤調查發現這個問題後,劉黎向中國大陸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發出司法建議,一個月後,有關部門擬定方案,簡化理賠手續,優化理賠流程,完善理賠糾紛調處機制。

劉黎還利用晚上和周末時間,精選案例,組織法官編寫交通事故維權手冊。與此同時,劉黎還當起了編劇和導演,寫劇本、排短劇,組織法官在轄區內巡演,提醒百姓在發生交通事故後怎樣保證日後理賠、怎樣避免小事變大、怎樣減少不必要的損失等。

劉黎說,每一個案件都是一張法治宣傳單,在工作中,如果多想一點、多說一點、多做一點,人民群眾就會通過這一張張宣傳單,感受到公平正義,產生對法治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