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編/吳松山
大陸全運會與職業運動一度有不少難以協調的矛盾:對職業運動員而言,是選擇接受地方體育徵召參賽還是選擇自己的職業賽事,是個「魚與熊掌」的問題。如今,隨著大陸體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兩者的矛盾相對消解,無論是全運會相關項目合理地安排賽期,還是地方體育局「政府購買服務」,都讓大陸全運會與職業運動的關係逐漸融洽,從「鬆綁」走向「互助」。
在大陸競技體育重要賽事排行榜上,奧運毫無疑問排在首位。但隨著體育產業、職業運動的不斷發展,競技體育一些項目從體制內走向職業化市場,是四年一屆的大陸全運會更重要還是去國外參加網球四大滿貫抑或參加中超、CBA這樣的職業聯賽更重要,或許大家的答案就不一致了。
早些年,由於奧運會、全運會的獎牌直接計入地方體育局的量化考核目標中,和職務升遷、獎金分配以及重點專案調整直接相關,因此地方體育主管部門對全運會獎牌「錙銖必較」,不僅使得職業體育為全運會「讓路」成為大陸體壇的「潛規則」,還出現了服用興奮劑、棄賽罷賽等情況。而不少職業賽事運動員因為「不情願」被徵召出征全運會,「出工不出力」的情況同樣存在。
隨著大陸體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市場化、職業化的浪潮衝擊著體制內的堅冰,全運會與職業運動之間難以協調的矛盾逐漸減少,從「破冰」「鬆綁」走向了良性的互動互助。雖然這樣良性的互動互助方興未艾,但競技體育在體制化與職業化的道路中有更多的選擇,讓大陸體育有了更好的期望和憧憬。
對職業選手,大陸全運會比賽的時間安排也更為人性化。例如,全運會男女網球單打比賽就安排在八月中旬,王薔、張帥等職業運動員不僅可以參加八月底開始的美國網球公開賽,還可以把全運會的賽事當做很好的測試賽、熱身賽。
職業化同樣很好地服務了全運會。天津全運會江蘇女排霸氣十足,決賽中輕鬆地以3:0戰勝上海隊奪得冠軍。這支被稱為「小國家隊」的江蘇女排,擁有惠若琪、張常寧、龔翔宇等國家隊主力球員。談到江蘇女排的成功,江蘇省體育局局長陳剛表示,正是2014年江蘇女排成立了職業俱樂部,使得職業化的發展帶動了女排隊伍的成長。
但全運賽事與職業體育之間有些矛盾依然存在,比如全運會打亂了不少職業運動員參賽安排、地方體育工作的統計口徑等。但本屆全運會針對其中一些也做了不錯的嘗試。比如針對體育人才的「地方保護主義」,通過跨隊交流、聯合組隊等方式來打破壟斷,也不啻為有益嘗試。應當看到,目前而言,這些嘗試尚不能根本性解決矛盾,這也意味著大陸體育改革前進的腳步不能停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