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霍媚
馬來西亞雪蘭莪州淡江地區(Ulu Klang)曾經發生幾起嚴重的高樓及洋房倒塌的慘劇。1993年12月,著名的淡江高峰塔公寓因為土崩倒塌,奪走48條市民性命;2002年鄰近高峰塔的高級住宅區淡江山景花園遭遇山泥崩瀉,淹埋一間雙層洋房,造成8人喪生;2008年12月,淡江國際山莊發生土崩,造成14幢洋房倒塌及被山泥掩埋,5人死亡和數千人被迫疏散及失去家園。馬來西亞國民對這些山崩慘劇並不陌生,因為根據雪蘭莪州政府的統計顯示,自1993年至2008年期間,雪州共發生18宗土崩事件,當中1993年淡江高峰塔公寓倒塌事件更是轟動全國。
每當發生土崩意外後,涉及的馬來西亞政府部門、部長都向外信誓旦旦表示,他們將會檢討房屋發展計劃,對發展商採取嚴厲的監督和法律行動、修改規劃法令,全力保護樹木、綠野和生態,務必杜絕土崩的再發生。然而十餘年的時間過去了,我們仍然面對生活環境不安全的住宅,為什麼政府制定越來越嚴厲的法規後,仍然「經常性」發生土崩,這當中到底出現什麼問題?
馬來西亞國家土地研究局(IKRAM)在國際山莊地區出現土地下陷和山坡土壤侵蝕現象後,曾經花了數年研究這個地區的土壤結構。研究局報告指出,淡江地區土質含有沙及小石粒,導致土地鬆散及容易發生土崩。地質專家表示,80%淡江地區處於土崩危險區。早在2002年,IKRAM已經指出:大部份在國際山莊一帶的地區已經不適合居住。既然研究專家已經證實這個地區不再適合人們居住,為什麼此地區還在進行房屋計畫,後續還發生幾宗樓房坍塌事件?
位於安邦的淡江地區是最靠近吉隆坡市中心的地段,交通發達,設有各國大使館,人口密度不算高又有綠地,是一個高價位的住宅地區。早期的淡江地區是馬來西亞政府的森林保留地,當國家面臨快速經濟發展時,發展商大量砍伐樹林,興建公寓、洋房等,破壞環境取得的經濟發展,是後來土崩事件頻繁發生的致命原因。
「我們成了政治人物與商人『亂倫關係』下的受害者。這不是他們所聲稱的天災,這是人為所致的土崩。」淡江國際山莊災民法立向《當今大馬》網路媒體表示,馬來西亞的政商勾結才是真正的災難肇因,是政府胡亂批准不符合規格的房地發展計劃所致。雖然政府制定各項法令,如:1960年土地復興法令、房屋發展法令等,以確保都市發展和自然環境之間不會出現衝突。不過事與願違,發展商和貪婪的官員利用各種手段開發土地,他們才是都市發展的「最後決策人」,環境的安全及永續經營、市民的生命安全從來不是政商考慮的首要條件。
「一些發展計劃出現政治干預,造成部分地方當局不顧研究報告,任意批准發展申請。」馬來西亞規劃師學會(MIP)主席當年對《馬來前鋒報》記者的經典談話,揭示了政治和商業力量如何影響環境規劃和發展。馬來西亞評論人楊善勇在報章上就提到:「規劃和政治存有一個共同點,兩者之間都是一門永遠可能的藝術」 。
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1987重新界定何謂永續發展:即是「在滿足當代人的需求時,不犧牲後代追求滿足需求的能力」。這個定義值得我們進一步的思考與反省。
當代人的需求指的是什麼?Campbell(1996)認為人類無可避免從「以人為中心」出發看待環境議題,但主要問題在於當我們以人為中心在思考環境問題時,蘊藏在當中的真正價值到底是什麼?是攸關全人類的福祉,抑或是部分上層階級人士的利益?當環境規劃、經濟和社會發展只集中在上層階級的人手中時,將給社會和人類帶來巨大災難。
當我們在討論生態永續環境時,無可避免需要面對社會中有關政治和經濟的現實問題,安全和自然生態的城市不是一個浪漫的烏托邦理想,那是需要市民和當權者協商角力,甚至是必須藉由社會和都市運動來改變畸形結構的艱辛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