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期】回顧中印關係

中印邊界糾紛一直存在。圖為1959年大陸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舉行擴大會議討論中印邊界問題。(新華社 劉長忠 攝)

中印邊界糾紛一直存在。圖為1959年大陸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舉行擴大會議討論中印邊界問題。(新華社 劉長忠 攝)

文編/林素卿

談到中印關係,誰也無法忽視兩國悠久的歷史淵源。縱觀過去幾千年,中印兩國不僅在政治、經濟、宗教和文化領域有著非同一般的密切交往,而且其和睦相處的程度在全世界任何兩個相鄰的大國之間都並不多見。

在中印交往史中,曾出現過三個發展高潮:一是古代,以佛教為媒介,中印兩個偉大的古代文明進行的歷史性交流。中國與印度同是亞洲兩大文明古國,兩國人民的友誼可追溯到西元前二世紀。東漢時期,印度高僧迦葉摩騰和竺法蘭同來中國傳教。後來晉朝的法顯和尚訪印,唐代高僧玄奘旅印17載寒暑,他在《大唐西域記》中對印度的風土人情和政治情況作了生動的記述。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兩國人民在宗教、文化藝術方面的往來與相互間的貿易活動從未間斷。

中印關係發展的第二個高峰期,是20世紀前半葉,兩國人民在各自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鬥爭中相互同情、相互支持。半個世紀前,「印地—秦尼帕依帕依(印中是兄弟)」就已深入人心。

中印兩國分別獲得獨立解放後,兩國迎來了第三個發展高峰期。中印兩國共同宣導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世界歷史寫下了重要一章。中共建政後,印度是最早承認的國家之一。

中印邊界東段示意圖。(新華社)

中印邊界東段示意圖。(新華社)

邊境問題沒有歷史包袱

由於歷史上中印雙方從來沒有正式劃定邊界,因此要依據歷史的記載從法律上解決邊界問題將十分困難。印度著名的中國問題專家、尼赫魯大學南亞研究中心教授莫漢就曾指出,只能通過雙方領導人的政治意願來解決。一旦高層領導人作出了決斷,就掃清了談判道路上的主要障礙,具體的細節就好處理了。

1962年,中印發生短暫的邊境衝突,兩國關係曾一度遭到挫折。1988年12月,印度前總理甘地對中國大陸進行正式友好訪問,改善了中印兩國的關係。

中印戰略對話的重要性

在當今世界,中國與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大國,兩國人口加起來超過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兩國同樣肩負著發展經濟、改善人民生活的重任,兩國的迅速發展不僅意味著亞洲的崛起,中印兩國人民所創造的財富將不可阻擋地牽引整個世界的發展。這構成了兩國進行戰略對話的堅實基礎。

中印進行戰略對話的宗旨是促進兩國、本地區和世界的和平、穩定、繁榮和進步;其性質是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任何第三方;其基礎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相互照顧對方關切和平等;其前提是兩國互相不把對方看作威脅;其特點是和睦相處,世代友好,求同存異,互利共贏;其重點是推動雙方在政治、經濟、安全、文化、人員交流等的全方位合作,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加強協調與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