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編/魏三多
4月初,正值中國大陸鄉村的春耕備耕時節,在湖南省衡陽縣峴山鎮,農民蕭少忠正抓緊時間熟悉一種他從未接觸過的高科技產品——多旋翼無人機。他期待不久後可以在對水稻的農藥噴灑中大展身手。
位於中部地區的湖南省,是大陸水稻產量最大的糧食主產區之一。據統計,湖南新型無人機已推廣500多架,培訓的農民機手超過1000名。
湖南省農機化技術推廣站站長王洪明說,湖南是中國大陸首個制定農用無人機地方標準、首個對農用無人機進行補貼的省份。目前,全省共有十多家生產農用無人機的廠家。
今年春耕時節,衡陽縣農民已經購買了20多台無人機。每台價格從4至6萬元人民幣不等,其中地方政府補貼1.6萬元人民幣,剩下的費用讓農民支出並不是難事。
購買無人機的主要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包括種糧大戶、家庭農場主和合作社。這類群體的種植面積一般在幾百畝甚至幾千畝,區別於傳統的小規模農戶。
伴隨著城鎮化進程和農業人口的減少,保持或提升耕種的效率離不開農業機械化水準的提高。特別是在農田分散、丘陵較多的南方地區,主要用於病蟲害防治的植保無人機派上了大用場。
湖南高壟航空植保公司技術員羅笠認為,新型多旋翼智慧無人機最大的優勢是靈活安全。當電量或藥量耗盡後,無人機還能「中斷點續飛」,從而避免漏噴和重複噴灑,減少農藥施用量。
據測算,在南方水稻種植地區,一台多旋翼無人機一天可噴灑農藥200畝,一畝土地的人工成本約為3元,而過去依靠手搖或電動式噴霧器施藥,畝均人工成本高達16元。
衡陽縣富農優質稻種植專業合作社今年購置了3台無人機,整個合作社有各類農機68台。合作社租種了3000畝土地,過去雇工最多時需要400多人,現在有了這些農機後只用30、40人。
與此同時,一些傳統農民也開始嘗試這一新興事物。無人機給他們帶來的不僅是新奇,更是生產方式的轉變。
今年,蕭少忠所在的仕高農機合作社購置了第一台無人機。46歲的蕭少忠主動提出參加機手培訓,並順利通過了考試。在此之前,他甚至連電腦和智慧手機都不太會使用。
長期和農民打交道的農機經銷商孫永軍說,中國傳統農民種田是「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現在,他們希望種田不再淌汗,幹活輕輕鬆鬆,因此需要更便利的農業機械。
大陸農民的新需求,也給無人機市場帶來了巨大空間。作為一家全球領先的商用無人機企業,總部位於深圳的大疆公司近年來已從消費級市場進入農業領域,並將植保無人機作為重要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