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報‧第29期] 隨著政治人物起舞,選民終將失去自由

                                  (網路圖片)

        自從1998年李登輝強行「凍省」,逼著時任省長的宋楚瑜自廢武功以來,國親兩黨的分分合合不但糾結著政黨領袖們的恩怨情仇,也牽動了島內政局的發展。近日來,更由於宋主席揚言在2012年大選中絕不缺席,搞得滿城人聲沸揚,為原本晦暗不明的選情平添了些許想像。

        政治人物在翻雲覆雨之際,本就把黎民百姓視為芻狗,「民心向背」換算成一張張選票的數字管理,不過是上位者權力天秤上的人肉砝碼而已。西方大哲盧梭在《社會契約論》(The Social Contract)一書中早有明訓:「英國人民相信他們自己是自由的,這真是個天大的錯誤;他們只有在投票選舉國會議員時,才是自由的;一旦選出國會議員後,英國人民就變成奴隸了,變得一文不值。」
        在盧梭看來,任何以個人、集團利益為基礎的結社都是戕害公意的行為。以政黨政治為核心的代議政體,通過投票行為所產生的多數意見並不能反映以公共幸福為依歸的公意。當人們感覺到個人和小集團利益的時候,社會團結的紐帶就鬆弛了,這時為了維護集團利益,人們喪失了羞恥心,他們是小社會的好成員,但卻是大社會裡的壞公民。
        平心而論,政黨之間基於黨派利益的合縱連橫,放諸四海早已是今日西方代議政體的陳疴舊疾。競合之際,親民黨作為一個以選舉為標的的政治團體,為了自身的利益而決意投入立委選舉,乃至於宋主席老馬伏驥意欲競逐大位,非但是無可非議,也絲毫未背離政黨政治的分際。更何況,假若立法院能夠出現一個主張鞏固兩岸關和平發展大局的政團,藉以牽制國民黨當局不再為了討好泛綠選民而朝向「本土化」傾斜,甚至在攸關國計民生的兩岸關係上躊躇不前,也未嘗不是美事一樁。
        只不過,親民黨此舉之所以引發大眾側目,一方面是就其大政方針,國親兩黨並無二致,兄弟鬩牆實在是令愛之者情何以堪。更重要的是,就泛藍選民而言,歷經了二十年李、扁毀憲亂政、黑金貪腐的切膚之痛,他們所希冀的是一個團結泛藍以共同面對來自綠營的挑戰,尤其是以「天王伺側、貪腐回朝、民粹狂囂」的主要特徵的蔡英文競選團隊。
        國親兩黨本就系出同門,馬宋兩人皆出身技術官僚,非但是不折不扣的「蔣經國學校」前後期的畢業生,更是冷戰時期美國培植現代主義政治菁英如假包換的在台樣板。不管是宋省長的「全省走透透」,還是馬主席的 Long Stay,無非是在上位者刻意彎下腰來的「親民」之舉,是參揉著東方式家長權威與西方菁英政治的牧民心態的選舉身段。兩者若要勉強一分軒輊,也不過是前者多了一分堅持改革的清介剛直,後者更懂得分利天下而顯世故圓融,如此而已。
        縱觀十多年來國親兩黨的幾度分合,既不能說是左右之分,也絕不是統獨之辨,立基於較計天下惠澤民生的捨我其誰少矣,更多的是關乎個人榮辱與權位競逐的小打小鬧。台灣人民每天看著政治人物們不甚入流的肥皂劇碼,稍一不慎就要淪為政黨領袖們快意恩仇的活動佈景,是冷眼旁觀也罷,還是隨喜隨悲亦可,反正你我皆要為此付出代價。無怪乎,先哲盧梭早在二百多年前就苦口婆心的告誡說:

        「在自由的短暫片刻,人民這樣地揮霍他們的自由,就註定了他們終將失去自由。」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