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編/吳松山
夜晚的廣州登峰街儼然是一座熱鬧的非洲城市,像登峰街這樣的非洲商人聚集區還包括小北路、三元里等地,它們被統稱為「非洲城」。
萬里之遙的非洲大陸上,在塞內加爾首都達卡著名的百年大道,中國的餐館、超市、理髮店、旅行社等林立,店鋪中忙碌著中國面孔。百年大道及其周邊地區被稱作「中國街」,而在非洲,這樣的「中國街」幾乎存在於每一個國家。
不論是「中國街」還是「非洲城」,他們都是中非經貿合作蓬勃發展的縮影。
「淘金天堂」與「應許之地」
第一批前往非洲大陸從事小商品貿易的中國人,往往都是跟隨中國大陸對非援助專案來到這裡並紮根留下來的。非洲國家工業基礎薄弱,日用百貨基本全靠進口,但是百姓收入微薄,這為物美價廉的中國商品提供了寶貴的商機。
「來的時候,這裡什麼都缺,鞋帽衣服都靠進口,生意好做得很。」河南商人趙慶元回憶起2001年剛到達卡時的情景。
上世紀90年代以來,越來越多中國企業「走出去」,進入非洲。同時,越來越多中國商人在非洲各大城市落腳生根,把中國商品推向非洲各個角落。許多人在這片熱土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中國街」在非洲的遍地開花,也極大地提高了非洲老百姓的購買力,改善了他們的生活水準。
同樣在達卡經商多年的劉波還記得,中國人剛進入塞內加爾市場時,當地商人因為不瞭解狀況,曾聯合其他國家的商人舉行抵制活動。結果在現場,一名當地小販卻對著電視台說「我歡迎中國人,因為他們賣的東西價格更合理,而且我也有批發生意可以做!」
「中國街」的繁榮也啟發了許多嗅覺敏銳的非洲商人,與其在「中國街」批發貨物,為什麼不直接到「中國製造」的大本營覓商機呢?
從上世紀末開始,不少非洲人開始湧向廣州的各商品批發集散地。比起非洲的「中國街」,這裡的商品品種更加齊全、產品品質高中低檔全都有,自然意味著更多的選擇、更大的利潤。
「當時,非洲到廣州的航班裡滿滿的都是帶著現金來做生意的非洲人。」2006年就到廣州經商的喀麥隆人金斯利說。
每天與非洲人打交道的登峰街流動人口服務管理中心出租屋管理員蕭鵬說:「很多非洲人在這裡找到了商機,認為廣州是他們的『應許之地』。」
在競爭中求合作
廣州「非洲城」的形成,對於非洲「中國街」上的中國人來說,意味著競爭的加劇。「以前只要跟中國人競爭,現在還得跟當地人競爭。」趙慶元說。
同台競爭,「中國街」與「非洲城」各有優劣勢:中國人更熟悉本國的生產進貨管道,進貨成本更低;非洲人則更瞭解非洲當地市場需求,更容易取得消費者信任。
隨著越來越多中國人湧向非洲,和大量非洲人來到中國,再加上外部因素的影響,如匯率和簽證政策的變化等,「中國街」與「非洲城」都先後經歷了從繁榮到蕭條再到平穩發展的階段。面對變革,有人選擇離去,有人選擇堅守。
2014年,在達喀爾打拼十多年的趙慶元選擇將「百年大道」上的店鋪轉給同鄉,前往法國與已經在那裡定居的女兒一家團聚。「年紀大了,賺錢也沒有以前容易了,不如退休養老。」他說。
劉波選擇了堅守。通過研究當地市場,他決定轉型。「中國商品那麼多,幹嘛非賣一樣的東西?我就要賣別人不賣的」。現在,他的店裡主營床單、椅墊、裝飾品和塑膠花等,還自己出資蓋了一座大樓,樓下做精品售賣,樓上是塑膠花和畫框加工廠,從中國進原料、到當地組裝,不僅降低成本,還解決了十餘個當地人的就業。
從小在美國長大的塞內加爾人烏斯曼也選擇了轉型升級之路。2007年就與家人到廣州從事貿易的他認為,過去的「倒爺」模式已經過時,投資合作才是長久之道。他在美國創立自有品牌,到中國尋找合作夥伴,投資建廠,貼牌生產傢俱出口。「只有投資與合作,你才會更加受到歡迎,更容易取得成功。」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