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在自己主觀的世界中建構未來,往往會不經意的忽略客觀世界的制約,唯有如此,想像才能放大,夢境也才能又香又美。但是,作為一個執政集團,如果不能將自己政策宣告建立在嚴苛的現實之上,再華麗的詞藻也只能是顛倒夢想,可望而不可及的海市蜃樓。
蔡英文520的就職演說,提出新政府「實現世代正義」的五點承諾作為願景,但在攸關台灣現況與未來的兩岸問題上,卻以「尊重九二會談的歷史事實」來模糊化回應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導致對岸宣布暫時關閉陸委會與國台辦的聯繫溝通機制,以及海基、海協兩會的協商機制。台灣的出口總額有40%在中國大陸,每年從對岸賺進了近千億美元的貿易順差。試想,如果沒有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作為前提,沒有中國大陸的市場鏈結和政策讓利作為支撐,台灣在東亞分工日益邊緣化的經濟困局要如何翻轉?如果沒有「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原則作為政治基礎,沒有北京當局的肯認和支持作為路徑,台灣想要加入區域經濟共同體也無異於緣木求魚。如此一來,不僅是蔡英文在就職演說中所允諾的「經濟結構轉型」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夸夸其談的「社會安全網絡」、「社會公平正義」乃至於國際參與空間,也不過是美麗彼岸的顛倒幻想而已。
蔡英文在就職演說中提到,「新政府會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及其他相關法律,處理兩岸事務」,並強調將以「1992年兩岸兩會會談的歷史事實與求同存異的共同認知」;「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兩岸過去20多年來協商和交流互動的成果」以及「台灣民主原則及普遍民意」等關鍵元素作為處理兩岸關係的政治基礎。雖然「憲政」與「憲法」一字之隔內藏玄機,但看在長期以「台灣獨立」作為奪權手段,甚至是「神主牌」的綠營人士眼裡,這已經是蔡英文「最大可能的向北京釋放善意」。問題是,綠營人士或許可以自我感覺良好,但是國際社會對此並不表示樂觀,大陸的涉台部門也不肯買賬。大陸社科院台研所張冠華就表示,大陸在兩岸關係上能接受的底線就是「九二共識」,而「九二共識」最大成果是求同存異。「同」就是兩岸是一個國家、不是兩個國家;「存異」就是誰代表中國的問題。他說,即使蔡英文就職演說提了憲法,也只是達到「存異」的效果,起不到「求同」的效果。美聯社的評論也指出,蔡英文的就職演說未提及一個中國政策,此舉可能會觸怒北京當局。CNN更直截了當的提到,儘管民進黨在1月大選贏得行政與立法部門的掌控權,使蔡英文獲得強力授權,然而,一旦與北京關係惡化,可能會削弱她設定要達到的內政目標的能力。
「一個講話,各自解讀」,海峽兩岸之所以在這個問題上產生如此南轅北轍的認知差距,關鍵在於雙方對「中華民國」的法理地位的定性不同。就蔡英文當局而言,所謂「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是一個從1949年就已經正式獨立的「主權國家」,其有效統治範圍僅及於台、澎、金、馬。她和她的同僚所堅持的理由是,「 成立於北京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其法律和政府體系從未一刻有效的及於台灣」。因此,1949年撤退來台的國民政府,透過其貨幣、財政、教育、兵役以及社會保障體系等官僚政策的建立和施行,在歷史上已經完成了在台灣地區的「國家建構」。先不論這種建立在國家建構理論上的「公民民族國家」,是否享有在國際法上的合法地位?但在現實政治的操作上,它至少想要達到下列兩個目的:一、以「中華民國」的稱謂借殼上市,在國際上製造「兩個中國」,為台灣實質獨立提供一個歷史與理論的依據;二、透過「公民民族主義」論述來團結島內非閩南族裔(包括原住民族和新移民),以民主和自由為口實來形成「反中拒統」的聯合陣線,藉以長期化、法理化海峽兩岸的分治的現狀。證諸民進黨在就職典禮的展演中,絕口不提1949年來兩岸處於內戰狀態的事實(如金門戰役),更遑論1971年蔣介石政權喪失「聯合國中國代表席位」對島內數十年來政治生態和社會心理的重大影響。特別是蔡英文在演說中,號召「兩千三百萬」勇敢的台灣人民,「都要做一個守護民主、守護自由、守護這個國家的台灣人」的結語。民進黨當局遂行「台灣實質獨立」,不再糾纏於「中國代表權」爭奪的司馬昭之心,昭然若揭。
反觀大陸當局對「中華民國」的法理定位,「兩岸同屬一個中國」並承認處於「內戰狀態」就至關重要。這一點,充份的體現在2005年出台的《反分裂國家法》上。《反分裂國家法》首先開宗明義地表明「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該法的第三條,進一步將台灣問題定義為是「中國內戰的遺留問題」,因此解決台灣問題是中國內部事務,不受外國勢力干涉。根據上述的規定,北京當局在實質上是通過法律的形式,承認台灣當局是「在一個主權國家範圍內的交戰團體」,是一個在其實際控制和有效管轄的部分領土享有一定地位的「政治實體」。正因為如此,台灣問題才能夠通過海峽兩岸以平等的協商和談判來解決,其間包括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發展兩岸關係的規劃、台灣當局的政治地位和與其地位相適應的國際活動空間等等。2005年,時任國民黨主席的連戰訪問北京展開「破冰之旅」,並與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先生發表「五點共同願景」;2008年以來,海峽兩岸在和平發展的基礎上,通過海基、海協兩會所簽訂的23項協定,乃至於2016年的馬習會,都是建立在這個法理基礎上。摘掉「一個中國原則」作為前提,上述舉措都有陷入「國」與「國」關係的危險。
此外,蔡英文的就職演說還存在著另一個更危險的傾向,就是意圖在所謂「區域和平和集體安全」的框架下處理兩岸關係。所謂「集體安全」是冷戰時期美國全球圍堵戰略的核心概念(如北約組織和胎死腹中的西太平洋集體防衛體系),是一種在軍事恐怖均衡下維持和平局面的對抗性戰略。蔡英文在演說中所提供的和平路徑,說穿了就是台灣應該成為東亞集體安全體系(美日軍事同盟)的積極參與者,並在這個架構下維持兩岸關係的和平與穩定(冷對抗),並以「民主、自由」為核心價值形成「對內競爭(轉型正義)、對外一致(和平拒統)」的政治格局。我們不禁要問,長期以來蔡英文在兩岸關係上信誓旦旦主張的「維持現狀」,到底是當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現狀?還是,退回到上個世紀七〇年代「親美、反共、革新保台」,海峽兩岸處於隔離對峙的現狀?
更進一步說,熟悉大陸當局的思維方式的人都知道,在「一個中國原則」的政治基礎上,國、共兩黨近一個世紀以來的打打談談,海峽兩岸近半個世紀的分隔對峙,即便是在東西陣營對抗的冷戰時期都可以視為是「人民內部矛盾」,存在著矛盾轉移的條件和機制。一旦民進黨當局否認了「一個中國原則」,將內部矛盾轉化為外部對抗,甚至企圖通過加入美日軍事同盟的區域集體安全機制來謀求兩岸分離分治的現狀的長期化。原來屬於「內部矛盾」性質的台灣問題,轉瞬間就上升為「敵我矛盾」,是一種不可轉圜的對抗性關係。如此一來,和平還能垂手可得?「現狀」還得以維持?作為世世代代要在台灣這塊土地上長居久安的台灣人民,我們實在無法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