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期】大陸「打工者春晚」六年了

文編/林素卿

2017年《打工者春晚》在一個遠離北京城市中心的偏遠村莊錄製,這是打工春晚的發起者北京工友之家的所在地。這天下午,天寒地凍,在簡陋的、沒有任何取暖設備的「新工人劇場」裡,200多個觀眾和70多個演員 「抱團取暖」,靠著「燃燒的激情」一起度過了冰火兩重天的難忘的3個多小時。

首屆打工春晚

no142-12-13-社會-打工春晚01

「新工人劇場」是《打工春晚》的出發地。

2012年,位於北京朝陽區金盞鄉皮村的社會組織北京工友之家發起了《打工春晚》,地點在皮村「新工人劇場」——由工人自己動手蓋起的帳篷劇場。參與演出的是北京工友之家所屬的新工人藝術團、北京木蘭花開文藝隊、深圳重D音樂隊、蘇州工友家園合唱團等團體和打工子女學校同心實驗小學的孩子們,也可以說,參與演出的是所有在場的觀眾。因為他們始終隨著演員一起唱歌,一起舞動著他們最喜歡的、最熟悉的動作——「勞動者最光榮」。劇場雖然簡陋,沒有任何取暖設備,來自工人群體的表演者尚未有過任何表演訓練,但100多位現場工人的熱情參與、大陸著名主持人崔永元的加盟以及利用新媒體的傳播,使《打工春晚》在流動工人中廣為流傳。皮村這個不知名的流動人口聚居區也因此成為打工者春晚的發源地。

2012年,第一屆《打工春晚》舉辦現場。

2012年,第一屆《打工春晚》舉辦現場。

2013年,第二屆《打工春晚》得到了共青團和陜西農林衛視的大力支持,地點改為共青團大禮堂,不僅通過新媒體傳播,也通過電視走進千家萬戶。主持人崔永元曾豪邁地說,我們要辦到人民大會堂。2014年,第三屆《打工春晚》在朝陽區文化館一個小劇場舉辦,錄製現場大約有200多工人,觀眾坐在小板凳上或席地而坐,也可站起來加入節目的舞蹈中。第三屆《打工春晚》通過陜西農林衛視和網絡新媒體進行了傳播。2015年和2016年則進入了朝陽區文化館的九劇場,工人和來自各界的觀眾可以舒服地坐在有暖氣的劇場裡觀看演出。2017年《打工春晚》重返皮村,從燈光明亮的高高在上的大舞台重回到簡陋的但卻與觀眾沒有任何距離的新工人劇場。

2014年,第三屆《打工春晚》在北京朝陽區文化館小劇場舉辦。

2014年,第三屆《打工春晚》在北京朝陽區文化館小劇場舉辦。

工人也是文化的創作者

中國大陸自1979年改革開放以來,大批農村勞動力進入城市尋求新的機會。官方數據顯示,流動人口有2.47億。作為一個被官方話語稱為「農民工」的群體,他們像跨境移民一樣,經歷了「文化震動」和其文化被城市主流文化邊緣化的過程,他們渴求精神文化,但不是自上而下的「關懷文化」或「送戲下鄉」,而是來自工人生活、思考和夢想的文化。在文化上,他們不是被給予者,而是創作者。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打工春晚》產生不是偶然的。自從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出現流動人口之後,就有了打工文化。最早在南方工業區出現了打工詩歌和打工文學等,現在也有工人民謠、民眾戲劇等形式。勞者歌其事,其訴求、心聲、夢想需要說出來,需要交流和思考,這就有了打工文化。《打工春晚》正是流動工人文化的匯集。

發起者「北京工友之家」是一家2002年5月1日成立的公益性工人組織,著重於工人文化教育工作。於同年成立的「新工人藝術團」成員來自各行各業打工者,十多年來多次奔赴各建築工地、工廠、高校、企業及社區堅持為工人們做義務演出。其宗旨為「為勞動者歌唱——用歌聲吶喊、以文藝維權!」曾出版工人音樂專輯《天下打工是一家》、《為勞動者歌唱》等。

「新工人藝術團」(前身為「打工青年藝術團」)在2005年獲得了大陸文化部「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先進民間文藝團體」獎。藝術團在政府部門支持下,受邀參加了2008年首屆中國農民歌會、文化部2008年抗震救災、2010年中國農民藝術節,2010年北京朝陽流行音樂周和春節期間地壇廟會等重要演出活動。

在皮村,「北京工友之家」還創辦了一個民間非營利性公益博物館「打工文化博物館」,動手蓋起了「新工人劇場」、舉辦了三屆「工人文化藝術節」、「流動的心聲—新公民兒童文化藝術節」等,也有工人卡拉ok大賽、社區廣場舞、「勞動文化論壇」、社區工會、工友影院、皮村文學小組等工人文化活動。可以說,位於皮村的「北京工友之家」有自己的演出場地(雖然很簡陋),有自己的豐富的文化作品,有大量的工人可以在這裡參與演出,同時,還有關於工人文化的理論探討和藝術節的文化實踐。

2017年,第六屆《打工春晚》又回到沒有任何取暖設備的「新工人劇場」裡舉行。

2017年,第六屆《打工春晚》又回到沒有任何取暖設備的「新工人劇場」裡舉行。

五年過去,打工春晚已經成為工人文化的一個品牌。2017年,打工春晚重返皮村,「北京工友之家」利用新媒體傳播,以「眾籌」方式不僅正在匯集資金(用於參加錄製節目的工人的路費和食宿),也匯集工人們的聲音和願望。

打工春晚的「地氣」

打工春晚受到工人們和其他社會人士歡迎的主要理由是「接地氣」。中國大陸流動人口的「地氣」是工廠、建築工地、流動人口聚居區(或工人社區)、家庭等地的勞動和流動的生活。三屆打工春晚的主題非常鮮明:倡導勞動價值;想念家人和歌頌兄弟姐妹情誼;關注社會發展,特別是工人群體的發展。在三屆春晚總共111個節目中,「勞者歌其事」的節目(倡導勞動價值表現勞動生活)占38%,表現對家和家鄉思念的和兄弟姐妹情誼的節目占24%,關注工人發展和社會發展的節目占29%,其他大約為9%。

人民的文藝

一個自下而上自辦的春晚,所有的節目都來自勞動生活,所有的節目都是原創,所有表演者都是工人,正如2008年工人戲劇《不同的世界不同的夢想》中所說的:「我們的文化來自我們的生活,來自我們的血和汗」……工人表演者在演出中同時思考自己的經歷。這裡不需要「領掌」,不需要人為地「製造」熱烈的氣氛,只有自然流露的真情,無論是悲傷還是歡樂。在打工春晚中,文化可以是一種直面生活的勇氣,是一種堅強,是一種團結,它可以迸發出一種促進改變社會的力量,這正是「人民的文藝」。

春晚是什麽,是春節團聚。中國大陸有將近3億流動工人,春節就是要千里迢迢拼死拼活也回到家鄉,要「回到媽媽溫暖的身旁」,所以春晚對打工者有特別的意義。或許主流舞台上沒有屬於三億流動人口的春晚,對他們來說,主流舞台上的春晚,是別人的春晚,過於輝煌過於奢侈,與工人流動的生活和辛勤勞作沒有太大關係。所以「打工者春晚」對工人群體最基本的意義是:這是一台屬於自己的春晚,可以抱團取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