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報‧第31期】排隊看病去──誰說大陸人不排隊?

羅加鈴

                            (網路圖片)
        誰說大陸人不排隊?找個清晨,隨便去家北京三級醫院的掛號大廳看看,你就知道中國人如何井然有序。
掛號像賭博
        清晨5點,我少見的聽到鬧鐘不敢賴床,馬上起身盥洗,爲的就是趕赴醫院排隊掛號。其實按照當地人的規律,5點鐘起床已經太晚,只是因爲住處與醫院僅隔一條馬路,扣除趕車時間,容許稍晚動身。

        5點40分,踏進尚未完全亮燈的掛號大廳,早已人滿為患,時不時的就會碰到旁人。由於生平第一次這麼掛號,看到這種陣仗,我開始有點慌了,深怕自己無法掛上號,耽誤男友就醫,因此下意識的趕緊入列。排隊時,由於人和人的距離實在太近,無法拒絕就在耳邊的議論聲:有人說因為擔心會無功而返,4點鐘就來佔位置;有人說來了幾次,沒能掛上號,今天又來…,爲了避免這些耳語給自己帶來焦慮,我藉由東張西望來分散注意力。
        然而,整個掛號大廳的佈置卻讓人很難鬆懈,因爲掛號台上方有個極大的資訊牆,類似股市或賽馬場上的跑馬燈看板,上面顯示著今日每位出診醫師的姓名、科別、職稱、上午或下午門診、今日預看病人總數(一般是20名)、已掛號的病人數,以及剩餘可供掛號數。令人訝異的是,有些醫師的剩餘可供掛號數竟是個位數,甚至有的僅剩一個名額,正當心理泛著不悅的嘀咕時,似乎有人同我一樣也注意到這些不合理的數字,相關的抱怨聲此起彼落,貫穿大廳,讓人更顯焦躁。
        6點30分,大廳的燈終於全部啟用,工作人員入座掛號窗口後,幾名保安人員隨即站在隊伍間,說是為了防止有人破壞秩序。當掛號作業啟動後,資訊牆上的數字便開始變動,讓排隊的人可以掌握最新資訊,判斷是否繼續等待,整個流程真的很像在賭博:人人有希望,卻個個沒把握。
排隊衍生歪風
        事實上,門診分為「專家號」和「一般號」。所謂的專家號就是由副主任級以上醫師坐診(內地的「副主任醫師」相當於台灣的「主治醫師」);而一般號則由資歷較淺的醫師掌舵。雖說一般號通常不限掛號人數,來者不拒,但除了某些迷信所謂專家的人以外,排隊者基本都是尋求資深醫師診治,尤其外地患者多半是因病情需要,才會花大錢上設備相對齊全的首都各大醫院求診。
        男友患了「下肢深層靜脈血栓症」,尚未脫離肺栓塞的危險期(嚴重將致死),原本醫師建議住院手術,但他堅持採用保守療法(每日打針兼服藥),醫生因而囑咐每隔兩天必須看診一次,直至病情穩定。由於此病可大可小,加上前晚急診室的醫師特別囑咐需掛專家門診,我們因此加入了排隊掛號的行列。
        開始時,我還天真的以為是因為時間過於緊促,急診醫師無法為我們安排隔日早上的門診,所以只需排這麽一次隊。後來才知道,按醫院規定,預約掛號必須提前12週(一般號4週)。由於排隊掛號就診的不確定性,以此謀生的黃牛行業悄然而生,據說過往還沒執行「實名制」(掛號時必須出示患者有效證件)就診時,一張預約號的基本價是300元人民幣,後因政府施行實名制掛號杜絕此風,代人排隊的行業繼之崛起,以每次50元人民幣的代價早早到院幫人排隊,然後等前頭剩約10人時,再打電話給授意者過來接力,讓其出示證件完成掛號手續。
想看醫生,先學排隊
        「想看醫生,先學排隊」,這是在醫院排隊時身後的老伯告訴我的,他看上去就是「專家」,隨身帶有摺疊板凳、隨身聽,及書報。他看我乾站著,加上因為無聊和腿酸,身體不停地扭動,便好心叮嚀我,下次來排隊記得帶點「補給品」,因為醫院的每個關卡都要排隊,等待的時間只能靠自己想辦法打發。
        以男友就診的經歷來看,排隊確實是每個醫療階段的前奏。早在前一天晚上,急診室的「急」診速度就已經讓我和男友咋舌。當晚,男友的左下肢腫痛異常,不良於行,但因急診室空間短缺,僅能覓得一個盡量不和人碰撞的小角落,忍痛站了1小時才取得看診機會。接著,醫生以5分鐘的時間詢問病情與觸診後,便要求繳費,再至其它大樓的不同樓層進行超音波檢查。於是,在批價處又等候了15分鐘;完成繳費後,由於電梯大排長龍,男友拐著腿爬上4樓,勉強抵達超音波室時卻發現室內一片漆黑,大門深鎖,只好再與其他等待檢查的病人靜候了40分鐘,醫療人員才珊珊來遲。為了反應候診時間冗長的問題,人民日報曾報導,病患從進入醫院到離開醫院,有95%的時間都在排隊等候,真正看病時間其實很短。
比春運的票難買
        關於醫院排隊的問題,「人民日報社」所屬的「市場報」披露,中國大陸每千人的醫師數(中國1.67;英國1.37;日本1.96)並不亞於先進國家,但問題在於,多數大醫院醫師每天接診達5、60人次,遠超過全國醫師人均每天接診4.5人次的平均值,形成有些醫院大排長龍,有些醫院乏人問津的局面,也造成醫療資源的浪費。雲南省第二人民醫院院長就認爲,目前醫療系統的實際情况是:一級醫院吃不飽,二級醫院浪費一半,三級醫院嚴重超員(城鎮醫院三級制:一級為基層醫院;二級為社區醫院;三級為區域醫院)。但是,由於高水平醫院和中小醫院的診療費用差距不大,只要讓病人選醫生,就必然會加劇這種矛盾,「排隊現象」自然難以解决。
        一位縣醫院院長也抱怨:「5、60年代,國家一度把精力放在農村醫療事業發展上,但發展緩慢。90年代後,醫療的投入重點則放在了大中城市,呈倒三角形態,和國外的正三角(社區醫療發達)模式正相反。對縣級醫院幾乎沒什麽投入,醫療價格是死的,我這個院長每月只領70%的工資,每年來的本科生至多兩三個,前途渺茫,工作也不安心,過不了幾年或跳槽、或考研究生,留下來的則技術平平。老百姓得了大病肯定會選大醫院。」(都市報)
        無獨有偶的,前兩日,幾位農民工朋友來住處探望男友,閒聊間發現他們對醫院排隊問題也頗有意見,他們說:「前陣子有位河南老鄉摔斷腿,看病花了一大筆錢不說,排隊更令大家頭痛,因為老鄉隻身一人在北京,缺錢大家還可以幫忙湊點,但是大家天天要上工,舉凡請假、遲到都會扣錢,可又不忍心讓老鄉自己柱著柺杖一早擠車去排隊,因此他看病的那段時間,搞得大家很惱火。更何況,醫院排隊取號比春運(春節交通運輸)的票難搞,春運的票買不到,頂多不回家,這醫院的號取不到,可是人命關天。」
        近幾年來,大陸醫療可及性的提升速度遠不及經濟發展,如今,從不同社會階層的負面反應來看,令人不免擔心,作為勞動力再生產所需的醫療問題若不盡速解決,國家擴大再生產的能力將會受到影響。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