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期】放下框架,以心相交:寫在「創意中國研習營」開營式上

文/許恆御(輔仁大學)

這是我第二次來北京,第一次是三年前跟著家人來旅行,而那次也是我第一次來大陸。我記得那時在飛機上時,我就迫不及待地一直看著窗外地面上的農地和房舍,心裡直想著,這個從小到大熟悉而又陌生的地方我終於要來探索了。那趟旅行我對北京的印象很好,而當時我沒想到的是,三年後我竟然有機會再次探訪北京,並有機會能更深入了解大陸。

我覺得,兩岸能以中文與中華文化為橋樑互相認識、互相欣賞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無論是旅遊、各種交流團或交換生互訪,有交流就是一件好事。只是,交流及彼此了解的過程中一定難免有所摩擦,而這之間,我相信原因很大一部份出於我們彼此都帶著各自的刻板印象、既有認知來看待對方,因而錯失了許多瞭解的機會並生出了許多衝突。

我高中時曾經到過台灣南方的一個排灣族原住民部落,我是一位生長在台北的都市小孩,在那之前,我對原住民的認識多半來自媒體,及師長、同學間的口耳相傳。對於一位都市人來說,在尚未認識部落之前,很難想像那是一個可以體驗「五星級」人情味的地方,只是坐在營火旁啜著小米酒,就可以感受到彼此心靈交會的高峰。這是很難形容的感覺,唯有親身經歷,才會知道自己過去無形間設給了自己許多框架。那場到部落的旅行給我的震撼很大,我才意識到,原來原住民部落並非是我過去認知的樣子,它有它自己的一番面貌。

那次旅行,我學到了不要用自己的以為,去以為他人的以為。與我同在台灣島上的原住民尚且如此,兩岸間儘管語言相通,但時至今日仍有部分文化上的差異,我覺得如此認識他人的態度,也是兩岸交流時所應該注意的。過去我們經由媒體、同儕所構成的既有認知,往往是我們誤會與衝突的根源,我們該做的是放下既有框架,並腳踏實地、身體力行的不斷對話與交流。「尊重」二字並非彼此站在天平兩端,劃下楚河漢界說我們彼此相等,而是我們願意站在對方的角度,從他的眼睛看世界。

我很喜歡看大陸電視劇,不管是之前的《新三國》、《大秦帝國》系列,或是最近火紅的《瑯琊榜》及《親愛的翻譯官》,各個我都愛。我希望這幾天的創意中國研習營能讓我更認識這塊大地,更跳脫以往的認知,進行一場文化上的發現與思辯。天地間有下雨及蒸發,兩岸唯有透過交流與對話,才能在大雨過後的水塘裡,低頭瞧見水中月、千里共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