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編/吳松山
隨著里約奧運會的結束,中國大陸體育代表團以僅次於美、英兩國的26金成績收場。雖然在金牌數量上與前兩屆相比大幅下滑了30%,但是卻沒有受到大陸輿論的批評。甚至,新華社還發出了「唯金牌論」時代已經過去了的呼聲,強調奪金自然可喜,但能超越自我、展現體育精神更值得大大點贊,而讓每位選手都成為「中國榜樣」才應該是大陸體育代表團的最大目標。
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至今,大陸體育代表團在奧運會上爭金奪銀,從許海峰到女排,從劉翔到孫楊,一代代大陸體育人在奧運會上的表現激勵著人心,那些年,金牌在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上作用明顯。
經過北京奧運會的巔峰時刻,隨著大陸綜合國力的提升,既要有頂尖選手在國際賽場上爭金奪銀,更要普通大眾和體育「親密接觸」的觀念愈來愈普及,一個只有很多金牌、孩子們卻大批是「豆芽菜」、「小胖墩」的國家無疑是不健康的。這也是大陸官方將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讓競技體育和全民健康比翼齊飛的主要原因。
今年,在里約奧運大陸體育代表團出征期間,人們感覺到了無論是運動員本身還是普通民眾的體育價值觀都在發生變化。愈來愈多的人意識到,無原則地一昧追求金牌和錦標並無意義,金牌在當代中國人眼中已經不是「唯一標準」。
作為一種現象,或許可以說大陸對體育的定位已經開始轉身,拋掉「唯金牌論」只是一個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