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報‧第33期】東盟峰會評論

亞洲國家需要「合作者」而不是「仲裁者」

許鉞乃(新華社記者)
亞洲國家尋求的是平等相待和合作共贏   (網路圖片)

        美國在20世紀90年代曾接連發表過四個關於東亞的戰略報告,在這些報告中,東南亞只是週邊性地附帶提及。
        911事件發生之前,美國對東南亞是「溫和而善意地忽略」。

        曾記得,1990年代,馬來西亞前總理馬哈迪提出關於建立東亞經濟論壇的倡議,美國表示公開反對,認爲會損害美國的利益,挑戰美國的霸權;美國早在1970年代就與東盟建立了對話關係,但在2010年前一直不願簽署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因爲簽署這一條約就要承擔相應義務;對101103合作機制也不看好;對東亞峰會機制不屑一顧,認爲意義和目標不明確,是個多餘的組織。

        然而,歐巴馬政府近來在運籌亞太戰略方面卻異乎尋常地活躍,動作頻頻:以各種方式宣示美國的亞太屬性;高調宣佈「重返亞洲」;高調宣揚「美國的太平洋世紀」;多方論證美國的存在對亞太安全與繁榮的重要性;全方位加大戰略投入;強化與傳統盟友的安全合作;宣佈在澳大利亞駐軍,並加大在西太平洋的軍事部署;積極介入東亞合作機制;拉攏區域內國家,介入地區熱點議題和爭端……
        美國《外交政策》雜誌11月號發表了國務卿希拉蕊•克林頓的署名文章:《美國的太平洋世紀》。從文章標題不難看出:美國的戰略重心向亞太轉移了,而且太平洋是「美國的」,美國要領導太平洋。去年年初,歐巴馬還曾公開宣稱,在這個世界上,美國決不做老二,並稱自己是「美國第一位太平洋總統」。
        姑且不去分析美國爲什麽要如此高調、如此大幅度地調整其亞太戰略,如此熱情地介入地區事務,也不去討論太平洋究竟是美國的太平洋,還是太平洋國家的太平洋,美國「重返」東南亞也好,「重返」亞洲也罷,至少有三點它是必須要面對的:如何增進與亞洲國家的互信;如何與亞洲國家相處;如何看待中國的崛起。另外,也應該弄清楚,回來究竟應該做些什麽?
        其實,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從來也沒有認爲美國離開過亞洲,也沒有打算要把美國趕走,更沒有打算要與美國爭世界老大的位子。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亞洲國家並不喜歡別人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於人,更不喜歡美國把與亞洲的關係定爲「領導與被領導」的關係。亞洲國家有自己的行爲方式,有自己普遍的價值觀,有自己的規則,憑藉自己的智慧能把事情辦好。
        應該說,在區域一體化日益發展的今天,亞太地區合作和依存應是以共贏爲目標,以互信互尊爲基礎。亞洲國家需要的是能平等相待、真誠互信的「合作者」,而不是引進什麽「領導者」或「仲裁者」。
        歐巴馬出席1119日在印尼巴厘島舉行的第六屆東亞峰會。這也是美國自2010年加入東亞峰會後,美國國家元首第一次出席峰會。有媒體把歐巴馬此次出席東亞峰會看作是美國「重返東南亞」或「重返亞洲」的標誌性一步。
        東南亞乃至整個亞洲的局勢已經發生了深刻變化,互信、合作、互利、共贏已成爲發展區域間國家關係的主旋律。美國如堅持冷戰思維,以謀求主導地區事務的心態與亞洲國家打交道,必然會加深本地區國家對其不滿。而如果不遺餘力地挑動是非、侵犯別國的核心利益,到處「放火」「玩火」,對己對人則更將不利。
        亞洲國家希望的是國際關係民主化,尋求的是平等相待和合作共贏。因此,擺正自己位置,以平等和相互尊重的態度對待本地區國家,建立合作共贏的關係,發揮正面和積極的作用,則是廣大亞洲國家對美國的期待。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