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期】大陸創客迎來新機遇

創客文/文彬

今年「創客」首次「闖入」中國大陸的《政府工作報告》,令創新創業者對前途充滿憧憬。盡管創客這個名字在大陸已經「火」了,但對多數人來說,仍然有點陌生。

創客一詞來源於英文單詞「Maker」。創客熱衷於創新,自己掌握生產工具,以用戶創新為核心理念,善於發現問題和需求並提出解決方案,通過創意、設計、製造提供各種產品和服務。

它算得上是互聯網或者說是移動互聯網的產物,其出現有賴於移動互聯網時代技術門檻的降低。

大陸民間創客團體迅速崛起

創客發軔於網絡時代,互聯網、開源軟體和硬體,以及3D打印等新技術的應用,降低了創業的邊際成本。

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的柴火創客空間應該是大陸最早的創客基地之一。如今,柴火創客空間網絡的數百名活躍會員,是深圳的創客主力。這裡是創客自由創作的免費去處,提供免費的工具和輔導。目的就是為創客們提供一個沒有壓力的空間,「讓那些有夢想的人有地方實現夢想」。

其實,柴火創客空間只是深圳創客文化發展的一個縮影,深圳也只是大陸創客文化蓬勃興起的一個縮影。

目前,大陸民間的創客團體正如雨後春筍般崛起,並形成以北京創客空間、深圳柴火、上海新車間為三大中心的創客生態圈。

專家也稱,創客有望給大陸創新帶來三種東西:潛力無窮的產品、致力創新的精神、開放共享的態度。

創客有望成為下一個金礦

如今,大陸的互聯網創業氛圍,已經不遜於美國硅谷。創客有望成為互聯網創業的下一個金礦,但能否成真還需要來自政策層面的更多扶持與引導。

根植於民間的創客們,大多開始的時候是「孤單啟程」,但隨著創客空間的出現,這些「草根科技達人」開始集結聚力,創新的交流成本及經濟成本大大降低。

從創客發起地來看,北京、上海、深圳的共同之處在於,都擁有強大的創新生態體系和比較發達完備的製造業產業鏈,這都是創客們生根發芽壯大的重要土壤。據統計,2014年上半年,北京中關村新創辦科技型企業已超過9000家,平均每天誕生科技型企業49家。「90後」群體逐漸成為創業主力軍。

業內人士認為,如今傳統的工業化量產模式不能很好地滿足多種多樣的需求,而創客這種自下而上的科技創新者能夠彌補和拓展大工業的模式,促進新科技和新需求更快地對接。但是,從創客到真正創業,完成這個過程還需要資金、技術、產業鏈以及品牌營銷等方方面面的配合。

「創客戰略」在大陸成為發展共識

從「創客空間」到「創客之城」,互聯網正催生「創客時代」的來臨。「創客戰略」在大陸各地已被採納實施,凝聚為發展共識。

從去年開始嶄露頭角,到今年創客成為熱詞都表明,創業尤其是互聯網創新創業正有望迎來黃金期。「創客戰略」在很多地方已經被納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路線圖,創客活動也逐漸由自發走向獲得多方支持。

據介紹,目前大陸的科技企業孵化器已經超過1600家,大學科技園有115家,在孵的企業有8萬多家,就業人數有170多萬。

大陸的科技孵化器在大眾創新創業方面有很好的基礎,目前重要的是將這麼好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基礎和創業者的需求對接起來,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特性,比如構建好眾創空間、降低創新創業門檻,以及營造創新創業的文化氛圍等。

構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的眾創空間;降低創新創業門檻;鼓勵科技人員和大學生創業;支持創新創業公共服務……今年,各項有助於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任務已在大陸全面鋪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