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期】遭遇「催婚」:適齡男女焦慮不安

文/若安

「親愛的爸爸媽媽別擔心,世界那麽大,人生有很多種,單身也可以很幸福。」這是出現在北京地鐵站的廣告,是一群年輕人組成的「反逼婚聯盟」通過網絡眾籌發布的。這則廣告讓「催婚」一詞迅速在大陸各大社交平台刷屏。「催婚」作為一個社會現象,近年成為大陸城市青年生活中越來越常遇到的新煩惱。

催婚引發的「戰爭」

「別再整這些不靠譜的了。以後要是相親,你們自己去,我不去!」羊年臘月二十八,年近30的趙宇終於忍不住跟父親「幹」了一架。導火線是當天,他說好陪著父母去走親戚,結果親戚家來了好幾個陌生人,原來這不是簡單的走親戚,而是瞞著趙宇組織的一次相親。「當時,姑娘和她父母都來了。姑娘的媽媽單刀直入,刨根問底,房子、工資、存款、車子一樣都不少。」趙宇說,自己當時尷尬地無所適從,又礙於父母的面子不能發作,只能等回了家跟父母好好理論一下。

在趙宇的印象中,自己從小就很少跟父母談及感情的問題,不論是談戀愛、找對象還是結婚。現在隨著年齡的增長,父母對他婚姻的情況越發在意,但因為之前缺少溝通,加上父母對自己又總當小孩,強制聽他們的話。每每談起找對象結婚的話題,大家都不歡而散,甚至成為彼此鬧彆扭的焦點,有時候演變成「戰爭」,只是「戰爭」的規模有大有小。

兒大不由娘,父母急了

與趙宇一樣,王梅也正在遭受父母的「逼婚」。「作為母親眼裏28歲的大齡剩女,每次回家繞不開的話題就是結婚。以前讀書的時候,天天叮囑『不要早戀』,現在又催著趕緊戀愛結婚。總得讓我緩緩,適應節奏吧。」王梅自嘲這是「世事難料」。她說自己曾經多次試圖跟母親解釋仍然單身的原因:想找靈魂伴侶,否則寧缺毋濫。可母親總說她幼稚,「找個脾氣好的,能過日子不就行了?要求那麽高,哪有那麽多正好的。」價值觀、人生觀的差異,讓王梅也無言以對,只能在嘴上唯唯諾諾,在心裏堅持到底。

被催婚人群中,80後無疑是主力群體。但是這群人成長在互聯網時代,信息發達、物質豐富。跟父母一輩相比,眼界更開闊,想法更多樣,思想更自由。換句話說,他們這一代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包括愛情與婚姻,選擇都更多了。特別是工作獨立性的增加,讓更多女性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的生活,婚姻已經不是她們生活的唯一歸宿。

心聲:請寬容地對待我們

常常聽到身邊的年輕人抱怨「又被催婚了」:「曾經我是每逢佳節倍思親,現在我是每逢佳節『被催婚』」。總結起來,這些抱怨多是從網絡社交平台上冒出來的,這得益於互聯網的發展,讓有近似遭遇的個體聚集起來,讓這些共鳴感很強的常備話題發酵,進而引發更多人共鳴與關注。

抱怨就是不樂意,抱怨也是自嘲。被催婚者不樂意,而催婚者也是一肚子委屈。那麼催婚催的到底是什麼?或許網友「小巖井」總結能給大家一些啟發:「我總結,催婚就是怕跟別人不一樣,所以催著自己和身邊的人跟大家都一樣,才能安心踏實。」她呼籲「就算千萬人同走康莊大道,也請給走獨木橋的人一些信心和勇氣,他們走得一點不輕鬆。」再說,同樣是對生命的熱愛,為何不能對其他生存方式的存在寬容一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