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80後台商 |
不是猛龍不過江。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就有一大批台灣年輕人抱著打拼天下的理想來到大陸經商。和老一輩的台商不同,新一代的台籍青年 (以1975年至1985年出生為主)大多都接受過海外教育,擁有更廣闊的國際視野,他們當中的一部分人選擇在廈門落地生根,隨著廈門經濟特區的騰飛,也為自己獻出的青春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如今,「三十而麗」的廈門,對於台灣新一代的青年來説,依舊充滿了無窮的魅力。
「在全球架構裡,我是我們公司的最底層,但是在廈門乃至整個福建,我就是這裡的負責人。」任職於一家跨國公司的韋德是個30歲的台灣青年,前年3月份被總公司派到廈門來,在工作順利交接後,他向本地人打探了廈門最有文化氣息的地方,而後,便在廈門大學邊上租了個看海的房子。4月份的時候,韋德讓老婆朱朱也辭掉在台灣銀行的工作,帶著他們養的貓咪,一起到廈門過起浪漫的濱海生活。
志陽是典型的台灣「80後」,人長得斯斯文文的,如果他不做自我介紹,大家根本不會想到他來自對岸。2011年3月1日,是他被老闆派來廈門的日子。志陽從事的是貨運工作,之前任職地點在香港,他説,這一行在香港的競爭很激烈,而廈門正在上升的階段,空港和海港越做越大,讓他們有信心在這裡發展。
鴻君和光佑兩兄弟,前年9月份在廈門大嶝小鎮開店賣珠寶,他們家由父親創業開始,目前已是台灣玉類最大的批發商。原本,台灣的生意就做得夠大了,不過,開放「自由行」後,陸客對於珠寶的購買力,讓兩兄弟看到了大陸市場的廣闊前景。當他們得知,在大嶝島賣東西可以享受免稅等優惠措施後,便決定來廈門試試看,並且想以此為據點進軍大陸市場。
小林的父親很早便來廈門創業,而小林在海外深造後,原本打算在海外定居,但是考慮到父親年紀有點大了,便來廈門幫父親打理生意,如今他對眼鏡的業務已經十分熟悉,代表自家企業去參加行業會議,他都應答自如。
俊傑跟小林一樣,也是一名台商二代,他的父親在廈門經營的是日用品企業,俊傑現在擔任企業經理一職,用他的話説,就是「總打雜」的,因為什麼活他都幹。俊傑來的時間比較早,2003年就來到廈門了,「那時候,廈門可還沒有塞車的概念」。轉眼間,俊傑娶了廈門本地的媳婦,工作也更得心應手。如今,他思考最多的就是企業的轉型問題,「我們要做的,不僅僅是承接父輩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如何創新。」
台農奶業的吳健福是一個絕對的「非典型80後」。他不但在父親開辦的農場裡幫忙管理廠務,同時也是集美大學工商管理學一年級本科生。和同齡人相比,因為經歷豐富,吳健福顯得老練很多,這讓他坦言和班裡同學有時候會聊不到一起去。他並沒有選擇脫産就讀,而且他坦言,精力主要放在廠裡。在吳健福看來,父親希望磨練自己太衝的個性,所以把自己「丟」到了生産第一線,而自己熟悉業務後,也渴望協助拓展父親的奶業市場。
「70後」的羅柏嵐和李鑒育年齡相倣,他們的父親私交甚好,而且都是廈門台商協會的風雲人物。而他們兩人,雖説「站」在父親的肩膀上創業,但他們都有自己的想法。羅柏嵐選擇和父親傳統行業完全不同的服務業開始,已經成功在廈門開設了60多家便利店,在零售業領域小有名氣,也讓父親時代的輝煌延續下去。而李鑒育也將父親過去主攻的體育用品外銷方向,轉向內銷市場,開啟家族企業不一樣的事業藍海。(資料來源:《東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