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文彬
瑞典卡羅琳醫學院10月5日在斯德哥爾摩宣布,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中國大陸科學家屠呦呦、愛爾蘭裔科學家威廉.坎貝爾和日本科學家大村智,以表彰他們在藥物治療瘧疾、盤尾絲蟲病和淋巴絲蟲病方面所作出的傑出貢獻。
這是中國大陸科學家首次因在中國大陸本土進行的科學研究而獲諾貝爾科學獎,是中國大陸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也是中醫藥成果獲得的最高獎項。今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獎金共800萬瑞典克朗(約合92萬美元),屠呦呦將獲得獎金的一半,「以表彰她對治療瘧疾新藥的發現」,另外兩名科學家共享另一半獎金。
屠呦呦獲獎消息一出,迅速成為全世界的輿論熱點。除了大陸官方予以祝賀,社交媒體更是為此「炸了鍋」。網友們情緒多是喜悅、振奮、驕傲,認為這是一個里程碑。
早在1969年,屠呦呦所在的中醫研究院接到了一個「中草藥抗瘧」的研發任務,那是一個不小的軍事計劃的一部分,代號523。39歲的屠呦呦臨危受命,開始征服瘧疾的艱難歷程。
從1969年1月開始,歷經380多次實驗、190多個樣品、2000多張卡片,屠呦呦和課題組以鼠瘧原蟲為模型,發現青蒿提取物對鼠瘧原蟲的抑制率可達68%。但是,後續的實驗結果顯示,青蒿提取物對鼠瘧原蟲的抑制率只有12%—40%。屠呦呦分析,抑制率上不去的原因,可能是提取物中有效成分濃度過低。
後來,屠呦呦從東晉葛洪的《肘後備急方》中獲得靈感,改用沸點較低的乙醚進行實驗,終於發現了青蒿素。那句「諾貝爾獎級別」的古語是,「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
但是,中醫經典並不能直接拿來用。「我們分解出酸性和中性兩種,酸性功能是沒效的,而且毒性比較多,把酸性去掉以後,留下來的中性部分才能百分之百的有療效……經過反覆的實踐,才把古人的這句話變成我們實驗的方案」。屠呦呦回憶說。
中醫藥的奧秘是無窮盡的,雖然屠呦呦對於青蒿素的研製在40多年前,但直到今天,青蒿素對於人類而言仍有很多未解之謎。「青蒿素是一個全新結構的藥物,它的優勢是活性比較強,毒性比較低,我們這些年並沒有很好組織進一步深入,一直到現在抗瘧的機理也沒有弄清楚」。屠呦呦說。
屠呦呦坦言,自己已經老了,很多問題需要年輕一代的科研人員去解決。談及最大的心願,她說,希望諾貝爾獎成為新的激勵機制,把年輕人的積極性調動起來,讓他們發揮自身能力和實力,為中國和世界做出更大的貢獻。
作為一名女科學家,女性科研人員的問題也成為今天的熱點之一。經研究,在諾貝爾獎115周年的歷史上,有592位自然科學諾貝爾獎獲得者,只有17位是女性,只占3%。其中,物理獎只有2位是女性,其中一位還是居禮夫人。化學只有4位女性諾貝爾獎獲得者,一半是居禮家族,她們母女兩個人得了兩個。即使在女性得獎稍微高的生理和醫學獎,也只有12位,占5%多一些。所以,女性在科學界還有很多天花板需要突破。
即使如此,作為女性的屠呦呦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大陸本土科學家、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其珍貴與難得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