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報‧第40期】群島繁花 2012.07

國光石化與邊佳蘭保地運動

霍媚

                           (網路圖片)

柔佛州的邊佳蘭(Pengerang)坐落在馬來西亞(西)半島的東南端,那是由多個海灣形成的美麗小鎮,居民主要以馬來人和華人為主。這是一個靠海而生的地方,多數居民都從事傳統的漁業和農業。

邊佳蘭就如許多小鎮一樣,面對人口外流問題,現在留守下來多是中年人、老人和正在就學的年輕人。近年來,邊佳蘭秀麗的海岸風景和新鮮的海產,特別是龍蝦,促進了地區的觀光及飲食業發展。然而,安寧綺麗的小鎮因為國家發展計畫,成為國內外注目的焦點。

大馬政府早前宣佈國家石油公司將在邊佳蘭投資一項國內最大型的發展計畫──開發煉油廠和石化工業綜合計畫(Refinery and Petrochemical Integrated Development, RAPID)。這項總值1393億馬幣的計畫裡,邊佳蘭將興建深水碼頭、石油儲存基地、提煉廠及綜合工業區。政府預計八年後,RAPID計畫將帶給大馬總值超過255億元的國民收入及數萬個工作機會。大馬首相納吉及台灣經濟部長施顏祥也證實,台灣國光石化將斥資360億予RAPID計劃。

柔佛州政府為了在岸外和沿岸地區興建碼頭、基地和廠房,而展開兩期的搬遷計畫,受影響家庭多達900餘戶,超過3000人口和6500英畝土地。州政府搬遷配套包括賠償金錢、津貼或優惠購買房子或店屋、提供新的華人墳地和伊斯蘭教徒墓地、新的農耕地和漁業碼頭。然而,邊佳蘭居民還未品嚐到「發展成果」時,就必須先犧牲他們的家園、土地、事業、先人墳地等,承擔食物鏈(漁業)受污染、餐飲業和旅遊業不保的風險,就連可憐的紅樹林也難逃砍伐命運。

雖然政府信心滿滿表示RAPID計劃將帶來無數商機和就業機會,然而邊佳蘭的居民並不願意搬離他們世代居住的社區。捍衛邊佳蘭土地的村民組織起來,在今年5月26日舉行「反滅村大集會」,堅決表示不接受政府徵地、搬遷居住地、傳統墳地和華文小學等計畫。大馬的臺灣留學生張斯翔發起「到台灣總統府民意信箱表達馬來西亞人不希望國光石化進駐的意願」臉書專頁請願活動,短短48小時引起逾千人響應,其中有百多人寫信給馬英九要求他禁止國光石化到大馬設廠。

其實國光石化只是RAPID計畫的一部分,居民反對的不止是國光石化到馬設廠,而是整個RAPID計畫,但他們面臨「反對RAPID =反對國家發展宏願」的抗爭窘況。大馬政府一直以「經濟發展為下一代」為由,呼籲邊佳蘭居民配合政府計畫搬遷。柔佛州蘇丹也表示居民應該「犧牲小我,為後代謀求福利,放眼未來發展,免遭發展邊緣化」。政府或統治者的想法是大型工業計畫將帶給國家和邊佳蘭居民光明的前/錢途,所以人民的土地、居住權、先人墳地應該讓路給RAPID。

所謂發展,往往強調現代化、工業化,土地價值提高、國民總收入增加等,所以當地區居民抗議「發展計畫」時,當權者就會指責他們不顧全大局,令到抗議/行動者本身陷入論述與作戰困境。就像自救聯盟主席阿妮絲呼籲政府重新考慮邊佳蘭居民的心聲,正視他們的土地、房屋、環境、墳地、文化等權利的同時,往往需要強調他們沒有「反對發展」。現在邊佳蘭居民面對更大的問題在於內部的協調和共識。根據《東方日報》披露,居民內部對搬遷計畫(賠償金)持有不同意見,許多居民無法公開支持或反對,因而分散抗爭力量。

大型發展必須要有犧牲?搬遷在地居民不止是「犧牲=得益」的加減法,而是拔除人們生活的根,移置到一個未知的新地點,這是需要詳細規劃和討論的計畫。邊佳蘭居民的保地計畫正面對發展宏願的大帽子和內部協調問題,臺灣的馬英九和國光石化可以掃除發展迷思,伸出援手嗎?即使可以,大馬政府卻是勢在必得啊。保地之路,漫長而艱辛。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