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龍海白礁慈濟祖宮在雕刻保生大帝金身時,用一棵原木雕刻了三尊金身,其中大帝留在白礁慈濟祖宮,可惜在大陸「文革」期間被燒毀;二大帝由鄭成功部下帶到了台灣,供奉在台南學甲慈濟宮;三大帝則由文天祥部下帶到南靖和溪鎮,供奉於和溪慈濟行宮。
祖廟來的神像
始建於1277年的南靖和溪慈濟行宮裡,供奉著一尊特殊的保生大帝神像。神像按宋代的雕刻工藝,用黃金浮雕九尾龍,古樸莊重,是目前海峽兩岸僅存的兩尊宋元時期雕刻的保生大帝金身神像之一。而另外一尊,就供奉在海峽此岸的台南學甲慈濟宮,保生大帝的信眾更是遍及全台。
1991年,時任台南學甲慈濟宮主任委員、台灣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會長周大圍與台灣宗教委員會教授李炳南等人專程赴和溪慈濟行宮考察。經過考證,和溪慈濟行宮與學甲慈濟宮奉祀的兩尊保生大帝神像不僅是同一年代的,而且出自同一株樟木,並出自同一位匠人之手。
據史料記載,宋末元初,元兵南下,閩南各地的廟宇多數遭到破壞。宋丞相文天祥率領勤王義軍由江西贛州移師福建漳州至龍岩一帶,部分閩南籍士兵在派駐南靖和溪境內練兵時,將龍海白礁慈濟祖宮的保生大帝神像抬到了和溪駐營地,並興建「慈濟行宮」供奉之,作為部隊的保護神。久而久之,和溪慈濟行宮成為青、白礁慈濟祖宮之外最重要的慈濟宮廟,在閩台保生大帝信仰中佔有重要地位。
明朝初期,白礁慈濟祖宮曾派人到南靖,欲要回保生大帝金身,經過當地村民挽留,雙方在神像前擲「聖杯」決定,保生大帝神像願意繼續留駐和溪,不回白礁祖宮。明代中葉,行宮屢遭水火之患,神像由林氏族人侍奉。
和溪慈濟行宮是和溪麟野林氏家族歷代奉祀的宮廟。清初,林氏家族步入鼎盛階段,亦為人口外遷高潮及慈濟行宮的香火旺盛時期。1701年,林氏十三代鵝房林公福、白髻房林日光,十四代大房林願、七房林師佑、六房林沌等人最先遷台,暫住嘉義縣梅山鄉梅仔坑嵌頂,後定居於南投縣草屯鎮月眉厝。其後,林氏十四代、十五代子孫陸續大量赴台,聚居草屯墾荒種植,並繁衍形成了月眉厝各莊林姓血緣聚落,為草屯鎮四大姓之一。他們各自攜帶祖地慈濟行宮的香火,在台灣的居住地建廟供奉。清光緒年間,移居南投草屯鎮的林氏後裔陸續返鄉,並捐款對慈濟行宮進行重修。
台灣送的牌匾
大附「文革」期間,慈濟行宮被毀。1992年,和溪鎮群眾倡議修復慈濟行宮。同年夏天,台灣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首任會長周大圍多次前來實地勘察,親自奠基,並募集資金2萬元,金箔12萬張,助建宮廟。
1993年10月,和溪慈濟行宮竣工。行宮坐東南向西北,左有大片獅山,右有白石獅山,儼然兩獅鎮守,後有七個山包環繞,稱為「七星拱月」。在慈濟行宮主殿內,懸掛著眾多的牌匾,大多數是台灣各地的分香廟宇和林氏鄉親所捐贈。其中,主殿置台灣保生大帝聯誼會「惠溥群生」牌匾和台灣宜蘭縣玉尊宮「功高博施」牌匾;樑架懸掛台灣海峽兩岸文化資產交流促進會捐贈的「東佑月眉」和「保國生民」牌匾;西殿置台北保安宮捐贈的「德配天地」匾額。另外,殿內金柱上也鐫有台灣鄉親題名的對聯,如「萬姓同欽香火聯兩岸,靈火普照神恩造雙天」等。如今,這些匾額與楹聯成為兩岸血脈相連、神緣互通的重要歷史見證。
近幾年來,每年都有成百上千名台灣信眾到和溪慈濟行宮進香朝拜。2011年3月,和溪慈濟行宮文化交流團首次到台灣參觀訪問。在台期間,麟野林氏宗親除參加在南投縣草屯鎮北投埔林氏家廟舉行的春祭典禮外,還到和溪慈濟行宮遷播到台灣的分廟龍德廟、碧山岩等處實地考察。此外,交流團還先後到台北保安宮、台中賴厝元保宮、台南學甲慈濟宮等台灣主要的保生大帝廟宇參訪,所到之處,均受到台灣鄉親的熱情接待。
今年10月,和溪慈濟行宮將再次組團到台南學甲慈濟宮等宮廟,開展交流參訪, (福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