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的「撤軍之後」局勢
美國介入中亞戰略「用心良苦」
■ 吳黎明
(網路圖片) |
美國國務卿希拉蕊7月在阿富汗首都喀布爾表示,美國已將阿富汗定為美國的「重要非北約盟國」;話音剛落,她飛赴日本首都東京,出席7月8日舉行的關於阿富汗問題國際會議。
一系列事態表明,美國正在為2014年後的阿富汗謀篇佈局,堅定實施其介入中亞戰略,爭取做到軍隊撤走,勢力仍在。
「重要非北約盟國」意味著阿富汗在華盛頓的戰略安排中,享有與以色列、澳大利亞、日本、韓國等傳統盟友同等的戰略同盟地位。這種安排意圖很明顯,2014年北約從阿富汗撤軍並不是美國勢力撤出,相反,「重要非北約盟國」地位決定著美國將保持與阿富汗的長期盟友關係。
華盛頓對美阿關係的新定位是從全球的戰略視角出發,可謂深謀遠慮,「用心良苦」。
眾所周知,地緣優勢決定著阿富汗的特殊戰略地位。冷戰結束後,如何打入被俄羅斯視為自己勢力範圍的中亞成為華盛頓的重大戰略考量,2001年阿富汗戰爭使美國順理成章進入中亞。11年過去了,在美國和北約其他成員國內,反戰、厭戰情緒彌漫,歐巴馬總統不得已宣佈在2014年撤軍的時間表。但緊接著,歐巴馬突訪阿富汗並與阿簽署戰略夥伴關係協定,「重要非北約盟國」的定位隨之出籠。
將阿富汗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華盛頓實現了「一石二鳥」的戰略目標。除了針對俄羅斯,阿富汗是構成對中國進行戰略包圍的重要一環,這是近年來諸多專家學者經常提及的一點。雖然上海合作組織公開宣佈不結盟,但華盛頓一直把上合組織視為「東方的北約」,通過阿富汗介入中亞正好可以分化這一「潛在對手」。
圍繞介入中亞戰略,美國驅動「兩個輪子」為其服務:一是北約盟國在軍事方面予以支援,即出槍;二是發動全球有關國家在經濟上予以援助,即出錢。
11年來,北約的諸多會議,大到峰會、部長級會議,小到工作組會議,往往是圍繞阿富汗問題做文章,其核心工作都是敦促無心戀戰的成員國為美國在阿富汗賣命。阿富汗戰場某種程度上成為一塊「試金石」,檢驗北約盟國對盟主美國的「忠誠度」。今年5月份北約芝加哥峰會就舉行了阿富汗問題專門會議,並就2014年以後的阿富汗做出安排。
除了北約盟國出力,美國還多次宣導舉行阿富汗重建國際會議,重點是解決錢的問題,因為頻頻打仗的美國已經債臺高築,難以為繼。2002年,阿富汗重建第一次國際會議在東京舉行,包括日本在內的與會國共提供了50億美元的援助。
此後,阿富汗重建問題國際會議效果不明顯。隨著2014年的迫近,此次在東京舉行的阿富汗重建會議,重點是磋商評估2014年外國軍隊撤離後至2024年間國際社會對阿富汗的援助計畫,核心問題是為阿富汗重建募捐籌款。
除此而外,美國人還在玩「分而治之」的手段,利用中亞國家之間的矛盾拉攏一些國家。俄羅斯戰略文化基金會網站最近刊載一篇題為《中亞將面臨什麼?》的文章警告,美國打算將在阿富汗使用的部分軍備轉移至中亞地區前蘇聯共和國,美軍已就此與塔吉克、吉爾吉斯和烏茲別克談判,中亞的前景變得「愈發不確定和堪憂」。
鞏固阿富汗,介入中亞,美國的戰略只是從自己的利益出發,並不打算給阿富汗、給中亞人民真正帶來福祉,說穿了就是損人利己的戰略安排。這種安排是否為阿富汗和中亞各國人民所接受,目前仍是個大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