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麗
(網路圖片) |
「找點空閒,找點時間,領著孩子,常回家看看……」前些年在央視春晚上的一首《常回家看看》風靡大江南北。今年7月1日起,新《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正式實施,明確家庭成員應當關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視、冷落老年人。「常回家看看」正式入法。
子女:如果有時間要多陪陪父母
兒女與父母異地生活的情況在大陸極為普遍,尤其是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輕人,往往是背井離鄉,與父母千里相望。今年26歲的李先生出生在安徽,2011年,他成為嘉興一家證券營業部的客戶經理,因為離家比較遠的緣故,他基本每半年回去看望父母一次。「上了班以後就沒有多少時間了,再說掙的錢本來就不多,回趟家是需要費用的。父母歲數還不大,身體還好,就沒必要老回家。」
而如果子女與父母生活在同一城市的,照顧起老人來則格外方便。在浙江做裝潢生意的倪先生是本地人,他表示,如果不出差的話,自己每週六或者周日,都會帶著妻兒去看看父母。「其實,父母把我們帶大很不容易,如今我們長大成人了,當然要多陪陪他們,就算沒有法律規定,這也是為人子女應當做的。」倪先生說。
父母:只要多惦記著就滿足了
在大陸,現在的孩子家庭組成多數是「4-2-1」模式,即四個老人、夫妻兩口子和一個孩子。「現在社會競爭很激烈,生存壓力大,還給他們制定了條條框框,年輕人的負擔多重啊。」北京一位吳老伯作為父母,非常希望孩子能常回家看看,然而,在外地的兒女因為工作的緣故,確實很難做到這一點。「其實我們的願望很簡單,也不需要子女時時刻刻相伴在身邊,只要子女時常惦記,就滿足了。」吳老伯表示。
其實,很多父母都不願去拿著法律來「威脅」兒女回家,並表示理解子女的辛苦。「我女兒大學畢業後在寧波找了份工作,工作近3年了,也沒用過一次探親假,我也不願意她專門請假來看我。」一位杜姓女士說,女兒在寧波找到份好工作不容易,作為父母就不該讓子女分心,只要女兒過年的時候能夠回家看看,平時多打幾個電話就可以了。
一碗湯的距離有多遠?
究竟是現代人的工作越來越繁忙?還是人們越來越在意回家一趟的成本?又或是用人單位越來越苛刻的對待請假?這樣一則原本充滿人情,飽含倫理的事情,在數年後竟被大陸列入法律,從道德的高度瞬間上升到法律的約束。
心有餘,而力不足,恐怕是最為貼近這些常年在外工作,無法經常回家探望父母的兒女們心聲的語言了。然而更多的時候,一通電話,一個短信,便能解決很多問題。又或者,與父母比鄰而居,則諸事圓滿。因此,該律法內明確表示,鼓勵家庭成員與老年人共同生活或者就近居住。
提及與父母居住在一起,相信許多兒女,尤其是已婚後的兒女,多多少少會有些排斥。不同的生活理念,追求自由無拘束的生活等方方面面,成為子女與父母分開居住的各種因素。等到孩子們出生了,年輕的父母們忙忙碌碌,又希望長輩們能夠過來照看孫輩。因此,一碗湯的距離,是既能滿足分開居住,又能保證時常回家照看老人的最佳距離。
【政策小貼士】
中國大陸新修訂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7月1日起正式實施。新法規定,家庭成員應當關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視、冷落老年人。與老年人分開居住的家庭成員,應當經常看望或者問候老年人。這也被媒體解讀為「常回家看看寫入法律」,不常看望老人將屬違法。該法同時規定,用人單位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保障贍養人探親休假的權利。
該法明確,國家建立健全家庭養老支持政策,鼓勵家庭成員與老年人共同生活或者就近居住,為老年人隨配偶或者贍養人遷徙提供條件,為家庭成員照料老年人提供幫助。同時,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在實施廉租住房、公共租賃住房等住房保障制度或者進行危舊房屋改造時,應當優先照顧符合條件的老年人。此外,該法還提出,國家建立和完善老年人福利制度,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水準和老年人的實際需要,增加老年人的社會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