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期】在北京追求「蛋蛋」的小確幸

李寒芳

綽號「蛋蛋」的董孟浩在北京闖下一片天,成為北京的美食達人。

綽號「蛋蛋」的董孟浩在北京闖下一片天,成為北京的美食達人。

暮色漸起,北京後海銀錠橋附近一條胡同轉角處,一間名為「沙發」的咖啡館以其原木格調而引人注目。咖啡館的主人董孟浩來自台灣,網名「蛋蛋」;迎賓員則是一條皮毛黑白相間的小狗,大名「蛋珠」;咖啡和松餅的焦香味在店內飄溢……一切的一切,都透著輕鬆和慵懶,讓來客體會到「小確幸」(台灣流行語,意為「微小而確實的幸福」)。

「我趕上了小清新的年代。」回顧自己5年來的創業經歷,董孟浩如是說。

2000年,董孟浩還是眾多在大陸打拼的「台幹」(台資企業幹部)中的一員,輾轉上海、重慶、成都、西安、武漢、福州、北京各個城市工作。與別的台幹不同,他不僅是一名「吃貨」,而且還以「蛋蛋」的網名寫下諸多美食博客,博客訪問量逾百萬人次。

雖然吃遍山珍海味,但最讓「蛋蛋」魂牽夢縈的食物,卻是一碗北京炸醬麵。這「老北京」喜好的家常吃食,由1949年去台的爺爺帶到台灣,且常常為孫輩親手製作,為的就是讓他們記住「舌尖上的故鄉」。

「人生就是尋找自己和認識自己的過程。」2007年,董孟浩供職的台企決定結束在大陸的投資業務。34歲的董孟浩面臨兩個選擇:回台灣母公司或是領一筆「遣散費」再就業。他選擇了後者,並打算留在大陸創業,因為「害怕到40歲還要過領薪水、朝九晚五的生活」。

當他回家告訴父親自己的決定時,父親邊澆花邊說:「爺爺當年辛辛苦苦地把大家都帶到了台灣,隔了一代,孫子現在反倒是要在北京生活定居。」頓了一下,父親又自言自語地說:「這也許就是所謂的『龍的傳人』吧!」

遵照父親的指導,董孟浩聯繫在北京的表姑奶奶,前往探尋董家老宅。當邁進南鑼鼓巷菊兒胡同的這座四合院時,爺爺曾經無數次描述的放風箏、樹下納涼等情景頓時「原音重現」,董孟浩彷佛聽到內心的召喚,當即決定在老宅附近開一家小眾咖啡館。

台灣美食作家韓良露曾說過,開獨立咖啡館或許賺不了大錢,然而為什麼全世界仍有不少人夢想要開個小咖啡館呢?因為,人們想的不只是賺錢,而是賺到一種生活。

正是抱著「賺到生活」的想法,董孟浩為咖啡館取名「沙發」,希望把「咖啡之城」台北的咖啡香和慢節奏帶到古都北京。2009年,小清新開始在京城風行,「小隱隱於胡同」的「沙發」應運而生,很快通過口耳相傳「火」了起來。

「開咖啡館是賺不到大錢的,賺的只是生活方式。」每當有年輕人在「沙發」越坐越心動,也想開一家咖啡館時,董孟浩就會提醒他們要想清楚。指著咖啡館琳琅滿目的菜單,他有些無奈地說:「只有六分之一的面積留給咖啡,其他都是飲料、小吃,光靠咖啡是沒辦法支撐的。」

話雖如此,但第二家「沙發」咖啡館今年又在北京世界城開張,位於繁華的商業區、100平方米,房租每天每平米15元,成本壓力很大。但新店牆上的浮雕字「簡單、像家一樣、品味溫暖、隨意」,透露出董孟浩面對壓力的態度。

新店面曾舉辦過幾次有關台灣旅行的沙龍,董孟浩希望將這裡打造成一個「台味沙龍」,對台灣感興趣的人們可以聚集於此,聊聊兩岸的文化、藝術與旅行。他的兩本新書《拾味台北:真滋味》《食味台北:心旅行》也在今年出版,介紹台北的好味道、好風景。

不遠的將來,董孟浩還打算再出兩本有關北京的書,主題同樣是「拾味」和「食味」,還有就是再開一家手衝咖啡館,客人自己烘焙、研磨咖啡豆,以滿足對咖啡有更高品質追求的人群。

「北京的咖啡館遠遠沒有飽和,我不害怕反而歡迎更多的星巴克、85度C這種連鎖咖啡館開起來,為有格調、有態度的小眾咖啡館培養氛圍。」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