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戰事 因果複雜
以色列國防軍針對加薩地帶發動的「護刃行動」,導因於6月發生的三名猶太青年被綁架並遭殺害事件。綁架事件發生後,以軍對約旦河西岸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成員進行大清剿,加薩地帶的哈馬斯等武裝遂開始向以國南部發射火箭彈,雙方陷入襲擊與報復的暴力循環。衝突伊始,以方對加薩的空襲規模有限,但這引起右翼強硬勢力的極大不滿。面對壓力,以色列政府升級了對加薩地帶的軍事攻勢,並發動「護刃行動」。
在巴勒斯坦方面看來,以色列有強化綁架事件「恐怖」色彩的嫌疑,使其成為高調打擊哈馬斯的一個「藉口」,以色列希望借此次軍事行動達到同時打擊哈馬斯和巴聯合政府的雙重目的。
作為巴以局勢中的強勢一方,以色列並不樂於看到巴勒斯坦實現內部和解,分裂對其更加有利。巴聯合政府成立伊始,以色列就宣佈不會承認該政府,理由是哈馬斯被認定為旨在消滅以色列的恐怖組織。
「護刃行動」開始的頭三天,以軍在加薩地帶傾瀉的炸彈數量已經是2012年以軍八天「防務之柱」行動的兩倍。分析人士認為,以軍在戰端開啟之際即祭出重手,是力圖利用絕對的空中優勢和強大軍力,系統摧毀哈馬斯的軍事能力和肉體清除哈馬斯軍事指揮官,在最短時間內消除哈馬斯火箭彈威脅,同時迫使哈馬斯認識到繼續對抗代價高昂。
通過以軍造成的人道災難呼籲國際社會施壓,是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目前的工作重點。以軍行動開始後,巴總統阿巴斯先後與聯合國等國際組織駐巴勒斯坦的代表見面,並與阿拉伯聯盟秘書長阿拉比、埃及總統塞西、美國國務卿克里取得聯繫,希望通過外交努力促使以色列儘早中止軍事行動。
從以往經驗看,這場衝突什麼時候畫上句號,的確取決於國際社會的干預程度。巴勒斯坦第二次「起義」於2005年結束後,以軍在加薩地帶共實施過兩次較大的軍事行動,分別為2008年底至2009年初的「鑄鉛行動」和2012年11月的「防務之柱」行動,前者持續了22天,後者持續了8天。這兩次軍事行動的結束均有賴於國際社會的調停。
但目前尚看不到國際社會一致努力的趨向。阿拉伯國家和美國一如既往地壁壘分明。阿拉伯國家站在巴勒斯坦一邊,譴責以色列「野蠻」轟炸,並要求召開安理會緊急會議。美國國務卿克里卻表態說,遭到火箭彈襲擊是任何國家都不能接受的。
這輪以巴軍事衝突是「防務之柱」行動後以巴之間規模最大的一次衝突。從目前情況看,衝突雙方的態度都很強硬,估計衝突還將持續一段時間。
分析人士認為,如果在未來幾天中,有火箭彈突破以軍「鐵穹」攔截系統的封鎖,給以方造成人員傷亡或擊中重要設施,不排除戰端進一步擴大的可能。
此次衝突中加薩地帶不斷增加的傷亡數字挑戰著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和總統阿巴斯的執政能力。巴勒斯坦內部和解初步達成,兩大派別還有諸多困難亟待解決。此時衝突不斷升級,勢必會從內部加速瓦解巴人民對於聯合政府的信心。
此輪巴以衝突還蒙上了冤冤相報的陰影。為了報復三名猶太青年遇害,巴勒斯坦少年被活活燒死。巴勒斯坦地區素有以命償命的「血仇」傳統,任由其發展可能導致循環仇殺。
巴勒斯坦聖城大學政治學者庫魯德說,青年是巴以的未來,雙方青年之間的仇恨積累得越深,巴以和平的前景就越暗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