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局勢嬗變的大背景
■ 王龍琴
烏克蘭政局22日發生急劇變化:反對派全面接管政權,亞努科維奇被解除總統職務,前總理季莫申科獲釋出獄。目前,亞努科維奇行蹤不明,但曾通過電視節目表示,議會所有的決議都是非法的,他不打算辭職。烏克蘭政壇在一日之內上演驚天大逆轉。
危機爆發的導火線
2013年11月21日,烏克蘭政府決定,暫停有關與歐盟簽署聯繫國協定的準備工作,同時表示將加強與俄羅斯等其他獨聯體國家的經貿關係。當晚,對暫緩「入歐」不滿的民眾開始聚集在基輔市中心獨立廣場舉行抗議活動,要求重返與歐洲一體化之路。11月29日夜間至30日淩晨,上萬名民眾繼續集會,抗議者甚至佔領基輔市政府大樓。暫停入歐進程成為烏政治危機爆發的導火線。烏克蘭社會和政治危機自此爆發。
「聯繫國協定」背後的地緣政治較量
烏克蘭與歐盟簽署聯繫國協定是歐盟「東部夥伴關係」計畫的一部分。2008年12月,歐盟正式推出「東部夥伴關係」計畫。該計畫主要涉及六個原蘇聯加盟共和國,包括烏克蘭、白俄羅斯、格魯吉亞、莫爾達瓦、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計畫的宗旨是:支持夥伴國的政治和經濟社會改革,促使其向歐盟靠近,並最終與歐盟形成經濟共同體。2013年2月25日,歐盟與烏克蘭就當年11月簽署聯繫國協定問題達成協定。
烏克蘭處於歐盟與俄羅斯之間,東部與俄羅斯接壤,西部緊鄰歐盟國家。蘇聯解體後,「向東」還是「向西」成為烏克蘭歷屆政府需要慎重權衡的問題。在歐盟東擴的影響下,緊鄰歐盟國家的烏克蘭西部居民脫俄入歐心切,東部居民則主張與俄保持密切關係。在民族、文化傳統等方面,烏俄淵源頗深。
俄羅斯認為歐盟企圖通過「東部夥伴關係」計畫擴大勢力範圍,削弱俄在歐亞地區的影響。為阻擊歐盟東擴,俄採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利用經濟、外交和軍事手段,加大向歐盟一些東部夥伴國施加影響。
美歐的推波助瀾助長局勢升級
抗議活動升級後,為緩和局勢,烏克蘭當局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包括接受總理和內閣全體成員辭職、邀請反對派領導人出任政府總理等,議會還於1月29日通過大赦法。2月16日,反政府抗議者撤離基輔市政府大樓以及幾個州政府的辦公樓。
然而,2月18日,數千名示威者舉行號稱「和平進軍」的示威活動,要求議會恢復2004年憲法。隨後,示威者與維護秩序的防暴員警和內衛部隊軍人發生激烈衝突,造成數十人死亡。
血腥騷亂發生後,美國率先宣佈對20名烏克蘭官員實施簽證制裁。隨後德國、法國、波蘭外長到基輔向烏克蘭政府施壓,28個歐盟成員國外長還舉行緊急會議,商討針對烏克蘭政府的制裁措施。美歐國家對烏反對派的偏袒助長了反對派的氣勢。
在美歐壓力下,2月21日,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與反對派代表在基輔簽署了解決烏克蘭危機的協議。協議滿足了反對派的主要訴求,即恢復2004年憲法,組建民族團結政府,12月份前舉行總統選舉。但獨立廣場的抗議者拒絕接受協議,要求總統立即下臺,馬上舉行大選。在協議簽署後不久,烏議會迅速通過了恢復2004年憲法的法案,烏克蘭政體回歸議會總統制。這意味著總統權力被削弱。
隨著局勢變化,2月22日,亞努科維奇總統被迫離開首都。隨後,反對派迅速掌控議會並通過解除亞努科維奇總統職務等一系列決議。2月23日,烏議會通過決議,新議長圖爾奇諾夫將暫時履行總統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