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期】接家人來城裡過春節

「反向團圓」成潮流

王強

團圓001

子女把父母接到其工作地團圓,在城市裡過春節,「反向團圓」成潮流。(網路圖片)

一票難求、假期短暫,回家過年費心費力……在這樣的背景下,許多在城裡工作的大陸人選擇了另一種團圓——「反向團圓」。這種方式和傳統的回鄉團圓相反,是子女把父母接到其工作地團圓,在城市裡過春節。這樣的「反向探親」、「反向團圓」,會不會成為一種更為人們接受的過年方式?

省去春運之苦

「這個春節我們提前把父母從老家接來上海過年。這樣不用擠在春運的人堆中排隊買票坐車,不用在7天假期裡急急忙忙地來回奔波,多好呀!」在上海從事音樂教育工作的小朱說。小朱的老家在河南。河南是務工人員輸出大省,而上海是務工人員輸入集中地,每年春運前後,從上海回去河南的車票都是「一票難求」。每年購買車票以及坐著十幾個小時的火車顛簸回家的經歷,都讓小朱疲憊不堪,今年他改變了「策略」,接父母來上海過年。

在北京工作的白領小曹,今年過年也沒有回東北老家,而是把父母接到北京過年。「節前來,節後走,讓父母來北京過年,是一舉多得的事——既好買票,又可以讓父母體驗北京的年味,還能多一些與父母在一起的時間。」小曹說。

據調查瞭解,像小朱和小曹的父母這樣,到子女工作地過春節的「反向團圓」,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大城市並不少見。父母在慢慢變老,以前父母是我們的依靠,現在我們是父母的依靠,「反向團圓」的方式在八〇後獨生子女這個群體裡會漸漸多起來。

既開源又節流

「這些年,都沒怎麼回家過春節。」32歲的小譚家在湖北,他和妻子在北京工作,孩子留在老家,讓家裡的老人照顧。因為回家的票不好買,就算買到票,來回一趟,加上走親訪友,怎麼也得花10000元(人民幣,下同),相當於他兩個月的工資,所以他已經三年春節沒有回家了。今年春節前,他和妻子把在老家的孩子接到了北京,「反向團圓」了。

「如果春節我回老家,費時費力不說,花費也大。買年貨加上打紅包,開銷估計在2萬元左右。現在把父母接來桂林,來回車票加在桂林旅遊,幾千元就夠了。」在桂林從事文藝工作的小佟今年也把父母從老家接到桂林過年。過完元宵節後,他的父母就計畫買火車票回老家的事。「這時買票已經不緊張了。接父母來桂林過年,比我請假趕回老家方便多了。」

反向團圓成規模還需社會、企業助力

目前,「反向團圓」仍以白領家庭為主,尤其以在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等一線城市。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周孝正分析,對於大多數進城務工人員來說,他們在老家有根。他們可以把父母接過來,但是不可能把爺爺奶奶等親屬都接過來,所以「反向團圓」可能只適合少數人。目前,回家過年仍是主流,「反向團圓」相對還是少數。

他認為,只有當進城務工群體形成大規模的「反向團圓」潮流,返鄉人口與反向流動的人口對稱了,才可能對春運緊張情況產生大的緩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