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期】新華國際時評

2013:中東變局的三個「出人意料」

臨近歲末,有關中東的新聞依然搶眼。12月28日,埃及開羅著名高校愛資哈爾大學再起衝突。美國國務院同日宣佈,國務卿克里定於新年啟程再訪中東——這將是他任內第十次中東之行。

審視2013年中東地區局勢,若用「出人意料」來形容,料能引起很多共鳴。

第一個出人意料,在於強人紛紛下臺後,新的民選政府未能穩定局勢。這一年,穆斯林兄弟會贏得選舉、上臺執政、丟失政權、一切活動遭禁止、領導人紛紛入獄。這種「過山車」般的境遇,尤其出乎大多數人預料。直到埃及過渡政府宣佈將穆兄會定性為恐怖主義組織,世界已不再驚詫。與政治動盪如影隨形的是,埃及社會裂痕進一步擴大,百姓生活困苦,經濟難以振作,暴力事件不斷。

埃及是「難兄」,突尼西亞和利比亞便是「難弟」。在突尼西亞,執政的宗教政黨與世俗反對派嚴重對立,制憲議會停擺,政治暗殺多發,示威遊行不斷。在利比亞,民兵武裝林立,恐怖襲擊頻發,中央政府缺乏權威,國家實際陷入無政府狀態,總理甚至光天化日之下在首都被武裝分子綁架。

第二個出人意料,在於三大火藥桶幾乎同時重返外交軌道,給中東局勢趨穩向好帶來新希望。

伊朗核問題僵持10年終於破冰——伊朗與伊核問題六國(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中國和德國)達成第一階段協定,伊朗承諾暫停部分核計畫,以換取西方放鬆部分制裁,打開了和平解決伊核問題的大門。

敘利亞危機一度因平民遭化學武器襲擊而面臨西方軍事干涉,但關鍵時刻戰禍得以消弭,在強有力的國際合作下,敘利亞化武核查與銷毀正在按時間表進行。

中東「老大難」之最,當屬巴以和平進程。但今年,巴以和談在停滯近3年後重新啟動,並顯現了一些積極跡象。儘管前路依然暗淡,但巴以願意坐下來面對面談判,本身便是一個積極信號。

第三個出人意料,在於大國在中東的影響力此消彼長。

美國國務卿克里今年2月上任以來,十個月裡九訪中東,不日將開啟他的第十次中東之旅,很可能給美國外交史留下一個難以打破的記錄。但很多觀察家卻認為,美國國務卿如此密集的訪問,可能是美國主導中東事務能力下降的注腳。

回顧今年以來美國與中東主要國家的關係,無論埃及民選總統莫爾西被推翻時美國對埃軍方的施壓,還是伊核談判與巴以和談過程中美國與以色列的互動,種種跡象都表明,美國對這些國家的影響大受削弱。埃及和以色列都對美國有不同程度的疏遠,雖然疏遠的理由各不相同。

而在敘利亞化武危機中,美國先是向東地中海增派軍艦,似乎志在必得,但旋即接受了俄羅斯「化武換和平」的提議,在全世界面前暴露了自己的猶疑。有西方媒體甚至驚呼:「歐巴馬將世界交給了普京。」美國在中東的傳統盟友沙烏地阿拉伯,因此罕見地拒絕擔任聯合國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以表達對美國的不滿,令世界大跌眼鏡。

相形之下,俄羅斯、中國等國在中東地區發揮的作用趨於上升。俄羅斯主導了敘利亞化武危機的峰迴路轉;中國助力巴以和平,並首次為敘利亞化武海運提供護航。這些都將對中東局勢產生深遠影響。

2013年,中東變局雖然不乏出人意料之處,卻為解開未來中東走向之謎局提供了諸多重要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