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報‧第51期】送台灣老兵「回家」

201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高秉涵
 孔同

1948年,只有13歲的他離開山東菏澤的家的那一刻,無論如何也想不到,只是啃石榴的功夫,他就再也看不到母親了。從1991年開始,這位飽經滄桑的老人踏上了背起100多名台灣老兵骨灰的「回家」之路。老兵們說:「做了一輩子遊子,死了不想再做遊魂了…」
    
吃石榴的功夫,竟與媽媽永別

1948年9月,戰亂中的山東菏澤,13歲的高秉涵眼中全是照耀在日光下的奪目紅色,這是石榴豐收的季節。外婆摘下一個最大的裂了口的石榴,遞給他,還喚著他的乳名:「春生,待會車上吃!」小春生的父親已在戰爭中死去,為躲避戰事,他被媽媽送去南下。

「當時我只以為自己是去南方讀書的。」離開家時,他背著一個小包袱,捧著大石榴,高高興興地跟同學一起上了車。車開時,他只顧著啃那個大石榴,聽見同學在耳邊說「你娘在跟你打招呼呢!」他趕緊探身想去跟媽媽揮手,可是,車一拐,媽媽就不見了…
  
「當時年小,不知淚別滋味…」高秉涵淚眼婆娑,那時的他根本想不到,這一別,便是一生。他從此再也不吃石榴,因這滋味太苦澀。
    
親身經歷,才能體會肝腸寸斷
  
輾轉南下,高秉涵歷經艱險。一路跟著大軍逃至台灣的他,和無數背井離鄉的人一起,開始他們的台灣生活。這個淳樸的小島驟然迎來幾百萬帶著傷痛的兵,可他們始終未曾想到,這一灣淺淺的海峽,最終會將他們與心中的「家」隔開長達近四十年,甚至,是生命的永遠……
  
高秉涵還小,台灣的蹉跎歲月中,他遇到了恩師,介紹他讀完中學、大學,1963年法律系畢業的他成為了金門駐軍軍事法庭的法官。
  
生活本可以過得很寧靜,可遠望著海峽的那一頭,高秉涵的心始終不曾安寧。1964年,他簽下一張死刑判決書,關上房門,他捧著臉哭泣了很久。  

這名死刑犯是金門的一個兵,他本是廈門的一名漁民,在國民黨潰敗逃亡時,被稀裡糊塗抓作壯丁,來到海峽這一頭,這一過竟是十幾年。天氣好的時候,在金門的他甚至可以看見廈門家中那片村莊的屋頂與嫋嫋炊煙。仗著水性好,他抱著一個輪胎在夜裡悄悄潛入大海,誰也沒有想到,海溝的漩渦沒有把他送回廈門的家,一個旋轉,他竟又回到了金門的岸上。
  
審判中,高秉涵問這名逃兵:「你為什麼要逃?」他回答:「我想媽媽!」這句話幾乎擊中了高秉涵心臟的最柔弱處:「我真想對他說,我比你還想!」按照軍事法令,逃兵必須被判死刑,可是,顫抖著手簽下死刑狀的高秉涵卻無法接受這殘酷的判決。他邊說邊用手撐了一下額頭:「娘,我也想你!你在哪?」
  
「我的小棉襖」最後跟著媽媽走了
  
1980年,輾轉歐洲、美國、中國香港等地,終於和家人聯繫上的高秉涵得到了他最不想聽到的消息,他的娘再也看不到了!「就在聯繫上的一年前,媽媽走了……」
  
幾十年來,將兒子送去南方的媽媽從不曾有一日忘記自己的孩子。「弟弟告訴我,媽媽臨走前,她的枕頭下仍放著兩件東西,一件是我小時候的照片,另一件是我去南方時同學幫我帶回來交給媽媽的小棉襖。」高秉涵說。
  
當時一路南下,病重的高秉涵穿上了同學的棉襖,媽媽為他做的那件小棉襖被回家的同學交到了母親手中。「小棉襖最後跟著媽媽走了。」母親去世後,家人將那件小棉襖燒成了灰,放在了母親的骨灰中,讓她一生的惦念能夠永遠相伴。那張照片最終回到了高秉涵的手中,無數次被母親的手撫摩過的印跡被永遠地保存下來,一絲一毫也不敢再動。
  
「不曾長夜痛哭過,就不足以談人生。」高秉涵說,充滿了苦難和生離死別的記憶也豐富了他的人生。
  

他帶著一批批老兵骨灰「回家」
  
「故鄉是我生命的源頭,也是我最後的歸宿!」1991年5月1日,闊別故鄉四十多年的高秉涵終於第一次回家。「古人的『近鄉情更怯』說得真好啊,站在村莊外,我的淚卻一直流,怎麼也不敢進去。」
  
從那一回開始,身高175公分卻只有44公斤的高秉涵就開始背老兵骨灰「回家」。很多思鄉情切的老人們一輩子都沒有盼到1987年兩岸開放的那一天。「我是山東菏澤同鄉會的會長,很多鄉親交待我:『我們回大陸看來是沒希望了,你年輕,一定要把我的骨灰帶回去啊!』」在這樣的殷殷囑託中,高秉涵第一次回家就帶上了老兵吳春生的骨灰。
  
每年,他會數次往返兩岸之間,利用探親、拜訪等各種機會,小心翼翼地帶著那些老兵的骨灰罈「回家」。二十餘年下來,一批又一批的空姐都認識了他。
  
大多數拜託高秉涵的老兵都是孤老,和大陸的家人無從聯繫,在台灣也是無兒無女孤身一人。帶著他們的骨灰「回家」,「家」卻常常沒有方向。「這其中有三分之一的都沒辦法找到家人,我只能按照他們的交待,將骨灰撒在他們所要求的村口、土地或已經無法辨明的老屋方向。」
 

檔案的混亂造成尋親困難
  
隨著「回家」的骨灰越來越多,高秉涵在台灣老兵中的名氣也越來越大。最初他只負責將自己認識的山東菏澤老鄉骨灰帶回,後來兩岸很多人通過電話、信件等各種方法找到他,有的是拜託找台灣的家人,更多的是拜託在百年後將其帶「回家」。很多老兵因為病痛住在養老院裡,再也不可能回到大陸的家,唯一的心願就是:「活著做了一輩子的遊子,死了不想再做遊魂。」
  
受外人託付帶回的第一抔骨灰是來自湖南的一名老兵,後來地域越來越廣,以上海為中心擴散出去的還有南通、蘇州、嘉興,甚至還有原籍來自廣西、雲南、青海等各地的老兵。
  
帶老兵「回家」這樣一件事情,其實並不是那麼簡單。「我的太太真偉大!」高秉涵說,為骨灰尋找大陸的家,常常需要很久的時間,很多骨灰一放就是半年一年,對這樣一件很多人都忌諱的事情,太太從沒有反對過,現在他的家裡還存放有兩瓶骨灰,還有一瓶放在了辦公室裡。
  
「除了受老兵本人所托會相對方便一些,如果是受大陸家屬委託,就先要根據提供的姓名去相關戶籍單位尋找,找到了還要查是誰處理的善後,骨灰現存何處。此外,還需要大陸的公證處提供相關材料,證明彼此的關係,最後才能代家屬去領取骨灰。」高秉涵說,整個過程十分複雜,當初很多老兵生怕留下什麼後遺症,根本不敢填寫真實檔案。比如母親姓「張」的,偏偏寫「王」;家裡本有五個兄弟的,非要寫「無」。就連他自己當初的檔案中也只填了一個「弟弟」,所有的姐姐都沒有填入。檔案的混亂造成最後尋親的困難,「我手頭辦過最長的一個是五年!」
  

願老兵的「回家」路不再艱辛
  
高秉涵已年近八旬,如今,每一次去軍人公墓或縣市骨灰室拿取骨灰時,都是女兒開車陪他去取。「很感謝家人的支援!」
    
如今的他還擔負著對21名山東菏澤老兵的承諾。他們在台灣沒有家人,故鄉的老家也已沒有親人,他們對高秉涵的囑託就是:「你現在可不能死,一定要等我們死了,把我們『送回家』後才能死啊!」
  
在2013年初當選201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後,高秉涵更加「出名」,有更多的人來委託他尋親,至今卻沒有任何民間團體或基金會來找他,助他一臂之力的。「希望能多一些民間的成員共同參與,甚至兩岸的相關機構能否提供更多的幫助或一些經費,讓老兵們的『回家』之路不必走得太過艱辛。」高秉涵疲憊的目光中充滿了希冀。

資料來源:東方網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