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風清揚
寒假來臨,大陸很多戶外運動網站和論壇又熱鬧了起來:「寒假上路窮遊全中國,求同伴。」「馬上大學畢業了,計劃『間隔年』,請大神支招」…… 這些大陸的年輕人正悄然實踐著「間隔年」計劃。
「間隔年」英文Gap Year,上個世紀已經開始在西方國家流行。「間隔年」大概意思是青年在升學或者畢業之後、工作之前,並不急於踏入社會,而是停頓下來,做一次長期的遠距離旅行(通常是一年),用一段時間放慢腳步做自己想做的事。
「間隔年」成為一種選擇
李青還有半年即將大學畢業,他已經在計劃自己的「間隔年」。「自小我就喜歡玩網絡遊戲,那會兒父母覺得玩遊戲耽誤學業。現在電競已經成為一種產業,我想給自己一年的時間,去電競行業裏實習。如果做得好,就將電競作為我以後的職業方向,如果不行,我就按照自己所學專業找工作。」在李青看來不管行不行,給自己一年時間圓夢,都是一段寶貴的經歷。
還在讀大學三年級的妮子,最近向學校提出休學一年,她同樣要去實踐自己的「間隔年」。「我喜歡旅行,我想在畢業之前能有完全屬於自己的一段時間,去旅行,去流浪,去體驗不同風土人情和自然風光。」妮子說自己的父母也支持自己的選擇,只是晚一年畢業,並不會對將來就業有什麽影響,但卻是一段難忘的青春記憶。
像李青和妮子一樣,現在大陸很多年輕人選擇實踐「間隔年」,想要借一年時間明確自己的人生規劃,或者趁年輕做一些想做的事情,一些有意義的事情,享受青春的狂歡。
「間隔年」網絡引熱議
當然,與成為「房奴」、「車奴」,朝九晚五窩在辦公室裏的生活相比,「間隔年」的夢想顯然要誘人的多。然而,這種越來越被青年人崇尚的生活方式也被打上了「逃避現實」、「間隔年後遺症」等標簽,引發網絡爭議。
有大陸網友瘋狂為「間隔年」打Call,認為「間隔年」讓他走過很多地方,認識了很多不同的風土人情,結交了朋友,讓自己「間隔年」前乾癟的內心變得豐盈充實。「每每回望多出的那一年,我都會想起那些美好的日子和內心的激動。」
但也有網友唱衰,他們認為「間隔年」不應該是一種逃避,也無法讓你逃避。因為人生原本存在的問題仍然會存在,即使你換了一種生活方式,也會再滋生出很多新問題。更有網友認為,「間隔年」是富人的遊戲,旅行中的花費與生存、「間隔年」後的就業著實是個大問題,普通百姓不可能輕鬆實踐「間隔年」。
間隔年並不只是一場旅行
從新生事物到逐漸流行,「間隔年」在大陸已經走過了十年。2008年,一個名為《遲到的間隔年》的帖子,將「間隔年」概念帶入中國大陸。現在,每到寒暑假和畢業季,與「間隔年」有關的帖子就會在各大社交網站上湧現。「間隔年」的外延也在擴大,其實踐者不僅有剛畢業的學生,也有已經工作的年輕人辭職或長期休假旅行。
《遲到的間隔年》作者孫東純被稱為大陸民間實踐「間隔年」的第一人。在2006年至2008年間的13個月裏,他行走了6個國家。他認為,「間隔年」並不只是一場旅行,並不如想象中那麽美好,並不是每一個人都需要擁有,更多是增加一種生活體驗。
「『間隔年』的主題是因人而異的,內容並不僅是旅遊,也可以是支教、做義工等等,沒有什麽固定模式,最重要的是通過把自己與社會『間隔』一段時間,明確自己想要的生活,按照自己內心的聲音生活。」「中國間隔年基金」發起人之一喬新宇表示。
顯然,「間隔年」並不是畢業季的標配,也不是青春的唯一印記。選不選擇實踐「間隔年」應該從個人的實際情況出發,遵從內心的感召,而不應該是攀比和逃避。假如選擇踐行「間隔年」,那就鼓足勇氣,一路走好。雖然損失一些金錢和職業化的競爭時間,但留下了值得這輩子擁有的精神財富,也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