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報‧第51期】紅磚古厝申遺

兩岸攜手,保存閩南文化風格

【新華社∕福州】82歲的廈門翔安居民鄭田德並不瞭解什麼是世界文化遺產。但如今,他卻迫切希望自己居住的紅磚古厝,能夠獲得這個殊榮。「我的房子已有100多年歷史。聽說申遺能夠將我的房子為子孫後代保存下來。」鄭田德說。

作為福建四大民間建築之一的紅磚古厝,以白色花崗岩做台基階石,其上大量使用紅磚紅瓦構建屋子主體,屋頂多為兩端微翹的燕尾脊,壁、廊、脊等細部裝飾十分精緻。古厝不僅外觀獨特,且在裝飾與色彩紋樣等方面都與其他區域建築截然不同。

據廈門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曹春平介紹,中國常見的粘土磚是青磚,只有閩南沿海地區大量使用紅磚,並向北延伸至莆田、仙游地區,向南影響至粵東的潮州、汕頭地區。曹春平認為,紅磚古厝民居與閩南人的文化性格有關。「閩南地區主要以海洋貿易為主,積累了大量財富,故居民性格活潑而偏愛裝飾。同時,紅磚古厝也反映出閩南遠離政治中心,在相對封閉的區域中發展出獨特的文化風格。」

紅磚古厝主要分佈在泉州、廈門、漳州以及金門。據廈門市粗略統計,現存紅磚古厝大概1600幢,主要分佈在廈門島外四區。在泉州,約有500幢保存完好,主要集中在古城區。而在金門,則大約有2000座紅磚古厝保存完好。

「大陸在文化遺產保護方面也有著豐富的經驗。各級文化遺產行政管理機構制定協調方案,將政府、企業與民間多樣資源應用融合,這使得大陸很多地方都得以成功申遺。」金門縣長李沃士說,「聯合申遺的一大意義在於我們可以互相學習。」

2012年6月,閩台紅磚古厝保護學術研討會在泉州舉行。兩岸百餘名專家匯聚一堂,聚焦閩台紅磚古厝保護傳承,聯手推動閩台紅磚古厝申遺。2012年11月,國家文物局將閩南紅磚古厝聚落列入申遺預備名錄。

「紅磚古厝申遺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在中國,和紅磚古厝同類型的古建築很多,從申遺角度看,紅磚古厝還需發掘其所擁有的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2003年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傑出成就獎獲得者阮儀三教授說,「但兩岸共同申遺成功,那將意義深遠。兩岸的文化合作有利於建立兩岸民眾的認同感,加強兩岸人心的共識」。(記者∕付敏、陳旺)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