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期】想家,回家,兩岸一家!─兩岸人的兩岸故事

中華兩岸和平發展聯合會主席、作家藍博洲

中華兩岸和平發展聯合會主席、作家藍博洲

文編/魏三多

由中華兩岸和平發展聯合會主辦的「想家,回家,兩岸一家!兩岸交流30年紀念會」,11月12日在台大校友會館舉行,十多位兩岸人在現場分享自己的兩岸故事。

中華兩岸和平發展聯合會主席、作家藍博洲表示,自1987年以來,兩岸交流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間接到直接、從單向到雙向,不斷擴大深化,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格局,兩岸人員往來和經濟、文化、社會聯繫達到前所未有的水準,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奠定了深厚基礎。

活動由播放一個的紀錄片開始,片中老兵歷盡艱辛、輾轉回到故鄉與親人重逢的畫面,讓現場不少掉下眼淚。

文化大學楊祖珺教授

文化大學楊祖珺教授

1987年曾經親身參與組織過老兵返鄉探親活動的楊祖珺教授,用充滿感情的講述,與觀眾分享當年走進台灣榮民之家和眷村,幫助老兵返鄉的經歷。

祖籍山東的退休律師高秉涵13歲離開故鄉,跟著菏澤同鄉一路輾轉來到台灣。這些菏澤老兵臨終之前托付高秉涵,一定要把自己的骨灰送回家鄉。「當時老兵裏有一句話:活著,已做遊子;死了,不做遊魂。」

退休律師高秉涵

退休律師高秉涵

高秉涵説,「當年,菏澤老兵牽著我的手來到台灣,現在我要抱著他們回家。」從1991年開始,他把將近500名老兵的骨灰送回大陸,讓他們落葉歸根。

在紀念會上,高秉涵的義舉和他的講述,打動著在場的每一個人。這位82歲高齡的老人表示,他奔走兩岸20多年,大陸的對台政策讓他對統一的前景充滿信心。

凌峰的《八千里路雲和月》

凌峰的《八千里路雲和月》

在兩岸開啟單向交流後不久,為了幫助台灣民眾更好地認識大陸,凌峰來到大陸拍攝風靡一時的《八千里路雲和月》,向台灣一般民眾介紹大陸的風土人情。

「沒有兩岸的朋友,就沒有《八千里路雲和月》,這部作品本身就是兩岸共生的孩子。」凌峰説,如今他正在拍攝新版《八千里路雲和月》,關注大陸水利設施、荒漠化防治等重大工程和建設成就,「我們可以分享大陸的榮耀,因為我們都是一家人」。

「陸配」李采恩嫁到台灣十年

「陸配」李采恩嫁到台灣十年

李采恩是嫁到台灣的三十多萬「陸配」中的一員。在紀念會上,她回憶起十年前嫁到台灣、一下飛機就被帶到面談室接受問訊的情景,仍心有餘悸。她坦言,這些年兩岸多層次的交流使得「陸配」的生活環境有了明顯改善,但是也面臨新的問題,那就是如何教育下一代。她此次專門把兒子也帶到紀念會現場,想讓他了解更多兩岸交往的故事。「希望他們這一代能從小了解到更多的歷史,不然我們的前輩和我們這一代人推進兩岸交流交往的努力就白費了」。

大陸崑山台商學校的校長王先念表示,光是崑山地區就有七千多位台灣學生,而當地台商學校容納大約一千多位學生,其他台灣學生則選擇就讀當地學校。李校長認為,這一統計數字顯示了當地台商子弟選擇學校就讀的取向已跟貧富無關,而是正常的就學選擇,台商群體在大陸更加融入當地。

紀念會在夏潮聯合會會長、排灣族詩人莫那能帶領全場高唱《我們都是一家人》的歌聲中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