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也要做品質
「做慈善跟做企業是一樣的,做慈善也要做品質,我經常跟同事講,我們一定要把品質做好,這樣別人才會相信我們。」張君達表示。三年多的時間裏,張君達走遍了中國大陸無數貧困的角落,他親自見了每一個貧困的「珍珠生」,並到他們的家裏瞭解情況,不論他們的家是在遙遠的黑河,還是在大山裏的甘肅會寧,或是在海拔37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
正因為是做企業出身,他對品質的追求是常人無法理解的,為了達到自己所要求的品質,他選擇一種近似嚴酷的方式,不惜改變了自己的生活節奏、生活方式,將全身的精力投入到這份60歲才接手的慈善事業之中。「以前我是一個捐助者,我很瞭解捐助者的心理,任何一個團體如果它不能善用捐助的款項,我一定不會再捐了。」正因為如此,張君達給他的基金會定了兩條鐵律:第一,基金會不從捐助款項中提任何一分錢的費用。「我們的行政費用只用捐助費用的定期存款利息就夠了。」張君達表示。而他自己每年走訪學生家庭的所有差旅費用都是由自己支付,為此他每年投入200多萬元。「我有這個經濟實力,沒有必要再從基金中開銷。」
張君達定下的第二條鐵律,就是一定要保證每一分捐助款真正用在優秀的貧困生身上。三年裏有8000個孩子,每一個孩子都見過,每一個孩子都有張君達的電話號碼。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如果學生家裏有重大困難,他可以幫他們解決,對學生的貧困狀況也可以有全面的瞭解,以防學校造假。而對於那些有造假行為的學校,基金會將會堅決跟他們「決裂」。去年張君達發現一個學校造假,便第一時間終止了同這個學校的合作。「任何事情都可以商量,但是不誠實是不可原諒的,透明在做慈善事業時是第一位的。」他表示。
攜手中歐提升「珍珠」品質
2010年,新華愛心教育基金會在張君達的帶領下向前邁進了一步,其中很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和著名的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的合作。作為著名的工商管理學院,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擁有強大的社會資源,而該校也一直謀求在慈善事業方面能有所作為。「中歐國際工商管理學院是一個非常注重社會責任和公益行為的商學院,我們一直在看項目,最終張君達先生的項目打動了我們。」中歐校友羅念慈表示。
中歐校友愛心聯盟成立於5.12汶川大地震之時,是由中歐校友組成的公益性慈善組織。在和張君達合作參與「撿回珍珠計畫」之前,中歐校友愛心聯盟一直在尋求慈善方面的專案資源。在經歷了中歐校友前後8次、共10多人次的實地考察之後,與新華愛心教育基金會合作。
「我們之所以會選擇張君達先生,主要是出於三方面的考慮。」羅念慈表示。首先,「撿回珍珠計畫」這個項目已經運作了三年,有非常成功的經驗。其次,張君達企業家出身,使得這個基金會的運作效率非常高效。第三,中歐的校友們認為這個項目本身很好,彌補了政府沒有關注到的高中生,而且專案本身對中國教育的發展起到很大的作用。而除此之外,張君達本人的工作熱情和對慈善事業的執著也讓這些前去考察的中歐校友們非常感動。
「我們的珍珠生成績都是非常優秀的,但是他們的視野太窄了。」張君達表示。由於珍珠生都是在異常貧困的家庭成長大的,雖然「撿回珍珠計畫」幫助他們完成了學業,但是由於經濟條件的限制,他們綜合素質的發展就受到了制約。正是出於這方面的考慮,張君達和中歐之間建立了合作。中歐的校友除了可以捐款參與資助「中歐珍珠班」之外,這些事業有成、視角寬廣、擁有豐富人生閱歷的校友們還可以踏訪珍珠班。
基金會會組織常態的踏訪珍珠生活動,中歐校友可以給珍珠學生講解自己所熟悉行業的性質、內容、前景及其他有利於未來職業發展的參考資訊。此外還可以不定期為在大學學習的珍珠生們提供職業指導和建議。為「中歐珍珠班」的學生提供合適的勤工儉學機會。
張君達考慮的問題還有很多。由於此前都是將所有的「珍珠生」放在一個班,這樣做既有好處又有壞處:好處是這些家庭背景相似的學生在一起生活、學習不會產生落差,學生們不會有自卑感。但是貧困生的單一性對於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是不利的。為此,張君達希望在「珍珠班」的設立形式上做進一步的探索。可能會在珍珠班中引入一半非珍珠生,即每班25個珍珠生,再加入其他學生,一定不能讓這些珍珠生散落在分散的班級,以防對他們的心理造成影響。而為了解決珍珠生可能遇到的心理問題,目前他已經跟國內知名大學的心理學系共同開設了一個課題——珍珠生心理輔導。「我們的孩子不僅是自卑而已,自卑很好克服,但很多孩子的命運都很坎坷,他們需要這樣的輔導。」
為感動而做
「現在每天我都在被感動著,我是因為感動而在做。」張君達這樣描述。起初進入基金會時,只是想在退休之後給自己找個事情做,是因為喜歡而做。而在從事慈善活動的三年中,他見到了太多悲慘的人生,經歷了太多人生的感動。
有個內蒙古小姑娘方曉燕的故事最讓他感動。方曉燕是內蒙古赤峰市第二實驗中學的「珍珠生」。她的母親因患病截肢,同學們為她捐了4000多元,準備裝義肢。不料,2008年10月,比方曉燕低一級的「珍珠生」張玲麗的父親突發腦血栓,沒錢住院。雖然,家裏還背著2萬多元的外債,媽媽只能坐在床上,方曉燕還是毫不猶豫捐出這4000多元錢,她說:「媽媽裝假肢可以等,而張玲麗的父親不能等。」
「她可能這輩子都沒見過這麼多錢,卻能一分不留地捐出來。換我,我做不到。」張君達說,這樣的孩子你怎麼可能不幫她?
張君達也經常跟人講張萌的故事,張萌是陝西渭南市大荔中學學生,是個聰明、活潑的女孩。不開口,看不出她初中二年級便雙耳失聰,不但聽力完全喪失,還伴有持續性耳鳴。這個頑強的女孩,一度因病輟學,但很快,她不但回到學校和正常學生一起升入高中,還取得了全年級第六名的好成績。
2009年初,到渭南走訪「珍珠班」時,張君達聽說了張萌的故事。「我非常驚訝。你能想像嗎,兩年多時間,完全聽不見老師的聲音,卻堅持坐在教室裏聽課!」當他和朋友台商蔣至強講起張萌時,蔣至強也感歎這個小姑娘毅力實在不可思議,他們一致認為,「這樣的小朋友不能放棄」。2009年3月,在張君達與蔣至強的資助下,張萌到上海五官科醫院做了人工耳蝸植入術。重新進入有聲世界的張萌不負眾望,術後半年,聽力還未完全恢復,就躍升為全縣第一名。
在他的計畫中,首先要繼續擴大募集善款的來源範圍。基金會成立之初,捐款全部來自海外,包括臺灣、北美等地區。而如今,來自中國大陸的捐款已經占到31%,這些捐款主要來自上海、北京。他計畫在今後兩年將這個比例擴大至50%,而他也將募集善款的對象盯住了目前先富起來的階層。「相比於富人,中產階層更熱衷於做慈善事業,他們將是未來慈善事業的中堅力量。」張君達表示。而之所以要竭力擴大中國大陸捐款的來源,主要是因為現在海外對中國大陸的認知在改變:「我的很多臺灣朋友都在講,如今大陸已經這麼富裕了,為什麼還要捐款給他?」他認為將來的捐款一定會往非洲走,因為那裏的人們不僅是教育問題,還在為解決生存問題而掙扎。談及對慈善事業的發展建議,張君達只有簡單的一句話:「希望更多人參與進來。」
(資料來源:《上海証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