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期】美國再度退出教科文組織的背後

美國宣佈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這是法國巴黎拍攝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外景。  (新華社 陳益宸 攝)

美國宣佈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這是法國巴黎拍攝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外景。
(新華社 陳益宸 攝)

文編/江英士

近日,美國決定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理由包括這一聯合國專門機構對以色列持續存在「偏見」。作為以色列的盟友,美國對教科文組織素有不滿,退出也早有風聲,但在此時宣佈,時機選擇微妙,又一次凸顯所謂「美國優先」、摒棄多邊主義的「任性」。

美國退出教科文組織早有風聲,意外的是宣佈時機,暗含多重盤算。

一是影響教科文組織新任總幹事選舉。在近期的第四輪投票中,卡塔提名的候選人率先進入決勝輪,法國和埃及候選人需競爭另一張入場券。美國顯然不希望「對以色列有持續偏見」的候選人勝出。二是破壞巴勒斯坦民族和解進程。美國這次退出緣起教科文組織2011年接納巴勒斯坦為成員國。巴勒斯坦兩大政治派別近日也簽署結束長期分裂的和解協定。美國同一天宣佈這一決定,頗有敲打巴勒斯坦的意味。三是在伊朗核協議命運未定時安撫以色列。

美國兩次退出教科文組織,背後都有一個不能明說的原因:美國在這裡沒有聯合國安理會那樣的一票否決權,無法完全掌控局面。美國這種對國際組織有利則用、不利則棄的態度,既不符合其大國身份,也無益於國際社會共同利益。

雖然屢次打出「退群牌」,但美國無法阻擋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巴黎協定》,美國退了,但沒有動搖國際社會攜手應對氣候變化的決心;伊朗核協議,美國想退,但其他締約方和歐盟等都表示了維護和執行協議的意願。

美國玩「退群」,帳面上似乎占了便宜,虧損的卻是美國的國際信譽和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