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期】從海防前線到開放前沿:廈門見證台海變遷

採訪/李慧穎、康淼

從海防前線到開放前沿,廈門於歷史轉身之間,記錄了兩岸滄桑巨變。如今,廈門正深度融入兩岸交流交融的時代潮流,成為兩岸交流的重要紐帶,孕育著兩岸新生代創新創業的夢想與期許。

昔日戰地舉辦民間「嘉年華」

每年初夏,與小金門島隔海相望的廈門會展中心,就會迎來兩岸最盛大的民間交流活動——海峽論壇。

2009年首屆海峽論壇在此登場,一時親朋紛至。八年來,每年都有近萬名台灣人跨越淺淺的一灣海峽,參加這場兩岸民間「嘉年華」,通過基層、青年、經貿等一系列交流活動,實現「你來我往」,尋求「心靈契合」。

「兩岸敵對的年代,廈門處於海防戰備前線;如今,廈門已成為海峽兩岸和平發展的橋頭堡、兩岸民間深入對話的前沿平台。」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院長劉國深說。

作為兩岸聯合參與機構最多、活動規模最大、涉及範圍最廣的民間交流活動,海峽論壇每年如約而至,它是廈門一張鮮活的城市名片,也是兩岸融合發展最生動的注腳。

「打造兩岸民間交往最親密基地」寫入了這個城市未來五年的規劃中。廈門市台辦主任黃河明說,除了海峽論壇,廈門每年還舉辦數十場兩岸交流活動,涉台活動的數量和影響力居大陸城市前列。

開放支點撬動兩岸機遇

每逢週四和周日,中歐(廈門)貨運列車準時從海滄出發,沿著鐵軌越過大半個大陸,在新疆阿拉山口出境,半個月後直達歐洲波蘭的羅茲。

在廈門落戶多年的台資企業冠捷科技是這條中歐貨運列車的常客,對於這個全球主要的液晶顯示器製造商而言,中歐(廈門)列車像是為它「量身打造」,一頭連接冠捷的廈門生產基地,一頭連接位於波蘭的歐洲生產基地。

來自台南的劉魯澎是這家企業的負責人,在他看來,中歐(廈門)列車讓冠捷產品的運輸時間比海運縮短一半,成本只有空運的四分之一。

在「一帶一路」建設推動下,全程1.2萬多公里的貨運列車實現了中歐海關資料交換、監管互認。「如果沒有特殊情況,貨物在沿途幾乎不需要開箱查驗,在歐洲的通關效率大為提高。」劉魯澎說,「這在以前是不可想像的。」

過去三十年,廈門見證了兩岸關係逐步解凍、升溫並走上和平發展軌道,成為台商投資最密集、兩岸交流和人員往來最頻繁的地區之一。如今,以「海絲」核心區、自貿試驗區為新的開放支點,廈門正帶動兩岸經貿合作向更廣範圍、更大規模、更高層次邁進。

「台灣成為廈門第二大貿易夥伴、第一大進口市場,從廈門進口台灣農產品量居大陸口岸首位,台灣前百大企業已有超過20家在廈投資。」廈門市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戴松若說。

兩岸家園孕育青年夢想

2010年,在北京大學完成學業獲得博士學位的台灣青年陳經超,做出人生中最重要的抉擇——應聘廈門大學,成為在大陸「985」高校任職的一位台籍教師。

廈大任教七年,從助教到副教授,娶了福建的媳婦,有了一對可愛的兒女,廈門之於陳經超,已然「吾心安處是故鄉」。

教出了一批批優秀學生,是陳經超這些年最有成就感的事。「我瞭解大陸,也瞭解台灣,我想作為兩岸文化交流的橋樑,努力做一些於兩岸年輕人有益的事。」陳經超說。

越來越多心懷夢想的台灣青年跨海而來,在廈門打拼事業。廈門「雲創智谷」和兩岸青年創客基地,已吸引200多名台灣青年入駐。

來自台北的設計師蒼沛在廈門收穫了自己的「代表作」——鼓浪嶼延平戲院修復工程。延平戲院是建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老劇院,去年五月,蒼沛和她的團隊正式接手了這項修復工程。

閩南語電影、投影字幕、連排木椅、舊式海報……這些承載著老廈門人美好記憶的元素,同樣也讓蒼沛倍感親切,她意識到這項工作有著重要意義:「這是我們共有的文化符號,值得傳承下去。」

如今,這座戲院已精心修復重現舊貌,靜靜佇立,迎接往來的遊客。閒暇時蒼沛也會來這轉轉:「看著它就覺得很滿足,好像夢想在這裡開了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