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報‧第30期】兩岸要聞──歐美債務危機中 兩岸金融合作求出路




第二屆兩岸和平創富論壇(網路圖片)
【新華社電(張勇、林甦)】歐美債務危機給兩岸金融業帶來挑戰,也增強了兩岸金融業界進一步加強交流與合作的積極性。不久前結束的「第二屆兩岸和平創富論壇」上,與會的兩岸金融界專家紛紛建言獻策,籌謀在新的國際經濟形勢下加快實現兩岸金融「1+1大於2」的雙贏新局。

大陸中金公司董事長李劍閣指出,面對歐美債務危機,此刻談兩岸金融合作更顯得重要及迫切。他認為,儘管歐美股市已經暫時止跌,美債違約尚未出現,但各界公認歐美債務問題並未徹底解決,危機可能再度發生,衝擊全球經濟。因此,現在應是「亞洲自救、兩岸自救」,一起對抗這波金融動盪的關鍵時刻。
新的變局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會專家們就此展開了深入探討。台灣金管會副主委李紀珠表示,國際金融風暴重創歐美國家,限制了歐美金融機構的拓展速度和領域範圍。然而,兩岸在這期間受創不重,並藉此做了很多金融體系改革,譬如提高資本充足率、改善公司治理等,監理概念也更加健全。此外,兩岸金融業還有實體經濟的成長作為支撐。當前,在歐美金融業長期主導的遊戲規則被質疑、面臨重新洗牌之際,兩岸金融業應加緊合作、抓緊機會,為彼此爭取更大利益。
如何選取未來兩岸金融合作的突破口?富邦金控總經理龔天行認為,「人民幣國際化」是大陸金融發揮全球影響力的第一步,台灣由於擁有對大陸的巨額貿易順差,適合以離岸人民幣中心的角色協助人民幣走向國際。他表示,台灣一方面對大陸擁有貿易順差,一方面也是大陸排名前列的境外投資者,如果能成為離岸人民幣中心,讓人民幣不但可以流出大陸,也可以回流大陸,形成良性迴圈。
永豐銀行董事長邱正雄認為,人民幣具有國際清算貨幣的潛力。大陸可考慮在台灣設立離岸人民幣中心,這會有助於活絡未來兩岸經貿。大陸中金公司董事長李劍閣也認為,面對當前世界金融局勢,兩岸在貨幣合作方面應有所作為。如可考慮在貨幣結算方面簽訂協定,取得新的進展。
兩岸金融業如何抓住機遇加快實現「1+1大於2」,是本次論壇上的一大焦點話題。大陸興業銀行行長李仁傑認為,兩岸金融業有互補優勢,雙方緊密結合,可以共創雙贏。台灣金融業國際化步伐走得早,人才濟濟,可為大陸金融業提供很多寶貴經驗;大陸市場大,可讓台灣金融業更有發展空間,雙方互蒙其利。李紀珠則總結了台灣金融業發展可供大陸借鑒的地方:存款保險制度、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跨業監理和市場監理、信用體系建立、消費金融領域、財富管理、微型保險等。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