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黃鵬飛
和來自高雄的吳瑞峰結婚後,泉州歌手黃雅思第一次到台灣過年。讓她高興的是,即使在台灣,也可以和家人一起觀看家鄉的閩南語春晚演出。
2010年,在閩南僑鄉泉州,一場別具創意的「閩南語春晚」首次在除夕夜亮相。以「老太嬤」百歲大壽為緣,幾十位閩台藝人扮演著從海內外各地回家的子孫上台拜年、祝壽、表演,演繹傳統閩南家族喜氣洋洋的熱鬧新年。
在今年錄播的晚會上,黃雅思和吳瑞峰「本色出演」,飾演一個閩南大家族的五世孫女和女婿,帶著剛剛滿月的孫寶寶回家向「老太嬤」報喜拜年,見證著「六世同堂」的美滿故事。
「回到舞台,就好像真的回到了自己的家。」對於黃雅思而言,閩南語春晚意義非同尋常。2007年,當時還是高中生的她,第一次走進這個演播廳參加歌唱比賽「唱歌拼輸贏」;2010年,作為參賽歌手黃雅思參加了首屆晚會演出;直到如今身為人妻,她帶著孩子再次登臺重續前緣。
因為演出,黃雅思的生活軌跡從此改變。大學畢業後,她舉辦了自己的第一場演唱會成了專業歌手。也因為演出,她遇見了來自台灣的吳瑞峰,成就了一段新的閩台姻緣。
「在春晚這個舞台上,我們把數百萬閩南語僑親的故事濃縮起來,塑造了一個典型的六世同堂大家庭。」晚會總策劃戴泉明表示,晚會主線人物「老太嬤」守著百年古厝,迎接著台灣、紐約、新加坡、菲律賓各地回來的子孫團聚,正是傳統家庭文化的縮影。
節目當中,年過百歲的「老太嬤」對著各地回來的子孫說:「咱這塊古厝就像一個木桶的箍,如果沒有這個箍,這個家就散了。」在戴泉明眼中,這台戲裡所呈現的家宅、族群、孝悌等元素,正是閩南文化的凝聚力所在。
「泉州和台灣有著同樣的傳統,年輕人不管走得多遠,對於家鄉、家庭都始終牽掛不放。」獲邀參加春晚演出,來自台灣的林俊吉同樣感同身受。常年在台北生活的他,每當回到台南都會感受到分外濃烈的「年味」,「特別是外公、外婆家的大家族團聚,四五十人一起過年才叫熱鬧」。
「春節團聚是一個說不完的話題。」作為閩南語春晚的音樂總監,林垂立對於兩岸人民共同的閩語文化、家族情結感悟良多。2007年,他與金門老鄉林怡種回泉尋根謁祖,本以為只是走馬觀花的行程,卻讓他與泉州結下了新的不解之緣。
早在上世紀90年代,趁著兩岸電視劇創作熱潮的興起,林垂立早早地到過北京、河北多地「闖事業」。正是在那段獨居異鄉的時間裡,他寫出來自己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春夏秋冬》,一時被海內外各地的台商廣為傳唱。
「而當我在泉州農村唱起另一首閩南語歌《車站》時,上百名村民冒雨圍在身邊傾聽,我才真正感受到了鄉土的力量。」林垂立未曾料想,除了外出打拼的台商,在閩南會有這麼多人傳唱自己的歌。見過了台北地區傳統文化的式微,林垂立在這重新找回了仍未完全消逝的鄉土文化。
而後,林垂立與泉州電視台開始多年合作,參與打造兩岸閩南語歌唱比賽「唱歌拼輸贏」和閩南語春晚。僅在今年春晚,他便與戴泉明挑選了近40首台灣閩南語歌曲演出。在林垂立看來,閩南語歌曲有著更多日常生活化用語,唱的是普羅大眾最有共鳴的人生感悟。
一次不經意的牽手,至今已走過10年。常年義務出場、友情幫襯的林垂立認為,自己和閩南朋友努力經營的這台戲,或許可以成為兩岸共同的文化記憶,他說:「因為語言是兩岸交流尤為重要的橋樑,而音樂則是語言最靈動的樣子。」
正如林垂立《船來船往》一曲所唱:「船來船往海面上,海鳥逐著海波浪,你我見面是笑容,原來他鄉是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