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報‧第31期】全世界都在看

 中國「助力」世界「脫困」

   (網路圖片)

        繼國際金融危機之後,歐美債務危機讓世界經濟再次面臨困局。在外部環境惡化的情況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能否繼續保持增長動力,再次助力世界經濟脫困,成為各界關注焦點。新華社記者近期就相關問題專訪了部分海外專家、學者,受訪者普遍對中國經濟前景予以樂觀展望。以下是孫濤、日本大和總研常務理事金森俊樹、摩根史坦利亞洲區主席史蒂芬•羅奇、印度信貸評定與投資服務公司首席經濟學家達馬科特•喬希關於中國對世界經濟走向的看法。

中國將繼續助力世界經濟

        孫濤(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經濟學家):以前都是談世界對中國的影響,現在開始談中國經濟的「外溢」作用。在本輪金融危機深重期,沒有中國的貢獻,世界經濟衰退會更嚴重。而現在,良好的中國經濟表現有助於世界經濟擺脫「二次探底」風險。短期看,中國經濟「軟著陸」可緩解世界經濟下行壓力;中長期看,中國的經濟結構調整將為中國和世界帶來持續增長動力。

        金森俊樹(日本大和總研常務理事):金融危機中,中國成為穩定世界經濟之錨。這次歐美國家債務危機中,全球金融市場持續動盪,世界經濟再次面臨嚴峻考驗,中國面對比上次更困難的狀況。即便如此,仍有理由期待,中國在穩定世界經濟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的動向將是能否克服新危機的關鍵之一。

        史蒂芬•羅奇(摩根史坦利亞洲區主席):中國在全球經濟中發揮了「非常積極」的作用。中國此前推出的大規模經濟刺激措施有效阻止了經濟下滑,保證了增長速度,為世界經濟增長提供了動力。

        達馬科特•喬希(印度信投首席經濟學家):中國作為全球大宗商品主要消費國,對世界經濟的溢出效應主要通過貿易和對商品價格的影響體現出來。現在歐美經濟非常疲弱,而日本經濟已出現負增長,但亞洲「挺住」了。從這一角度說,中國和亞洲可以為世界經濟繼續提供支持。

中國將保持較快經濟增長

        孫濤 :短期看,中國政府有較充足財力和政策資源。只要國際環境不嚴重惡化、國內政策操作得當,中國經濟可延續較快增長勢頭。

        姚樹傑(諾丁漢大學當代中國學院院長):因為中國擁有規模龐大的國內市場,因此經濟出現「硬著陸」的可能性不大。出口下降以及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可能會使中國經濟增速減緩,但其影響不會過大。

        鄧鋼(倫敦政經學院經濟史教授):今明兩年中國經濟不會出現「硬著陸」,甚至未來十年都不會出現這種情況。在現有條件下,失業率陡升、通膨居高不下、經濟負增長等現象很難出現在中國。

        喬希:儘管與亞洲其他不少經濟體相比,中國對歐美市場的依賴程度更深,預計會受到較大影響,但中國有財政實力推動經濟增長。今年經濟增速預計在9%以上,明年則略低於9%,這將是一個「軟著陸」。

        羅奇:我對中國經濟前景非常樂觀。中國政府在控制通膨方面採取了有力措施,近期中國的通膨已經開始下降,未來還會進一步回落。而在刺激經濟增長方面,中國著力推行擴大內需的措施,「十二五」計畫也旨在為經濟增長提供持續動力。

        莊巨忠(亞銀副首席經濟學家):中國經濟將會延續目前的高速增長勢頭。根據我們的研究,2010年至2020年,中國的年均增長率可達8%。

        陳抗(新加坡大學李光耀學院教授):隨著外部環境和自身條件的變化,中國經濟或將從高速增長期逐步轉向次高速增長乃至中速增長階段。儘管如此,中國經濟出現「硬著陸」的可能性非常小。即使美國經濟陷入二次衰退,中國在2012年的經濟增速或仍將超過8%。

中國需調整結構謀劃長遠

        孫濤:中國如果繼續深化結構調整,經濟增長週期將進一步延長。如果經濟增速不是被動下降,而是因政府培育後勁而主動調降,未來經濟將釋放出新的增長動力。

        羅奇:目前歐美經濟均面臨挑戰,歐洲債務問題、美國經濟增速放緩,這為中國專注擴大內需提供「外部推動力」。中國與世界經濟關聯度很高,美歐作為中國主要出口市場,經濟面臨衰退風險對中國出口構成巨大挑戰。長期來看,工資上漲導致產業升級壓力增大,而人口老齡化也將成為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之一。

        姚樹傑:中國可以通過扶持農業、服務業、創意產業以及可再生能源產業在短期內刺激經濟增長。而長期看,中國需要解決生產能耗高、環境成本高、貧富差距加大、缺乏高附加值產品等問題。

        喬希:近期看,國內消費將為中國經濟增長提供強勁支援。從中長期看,中國仍處於增長週期中。不過,由於不能像以前那樣依賴外部需求,中國需要提高內需以獲得再平衡;中國還需要推進金融領域改革。如果世界經濟陷入衰退,這對中國將是一個風險因素。

        陳志武(耶魯大學金融學教授):未來數年,經濟結構調整是中國經濟的一個重點方向。中國經濟發展還面臨不少內外部挑戰,需要妥善應對。目前看,發達國家經濟疲軟需求減少,這給中國帶來明顯壓力。此外,美歐的貿易保護主義傾向可能會加重。

        莊巨忠:中國應採取有效措施,解決重要的內部制約,同時還要應對日漸複雜的國際經濟環境、以及未來幾年中國因接近「路易斯拐點」以及人口老齡化引起的勞動力成本上升等挑戰。

  

中國對本幣國際化應趨利避害

        洪平凡(聯合國全球經濟監測中心主任):我贊成人民幣國際化並逐步成為「儲備貨幣」的大方向。金融危機以來,人民幣國際化取得明顯進展,有些中國周邊國家的中央銀行已經將人民幣作為儲備貨幣之一。但中國金融市場的廣度和深度還不夠,這對人民幣成為主要國際儲備貨幣是一個障礙。中國需要進一步推動國內金融體制改革,促進金融市場發展,這是長期過程。

        孫濤:不論是否有美歐主權債務危機,中國都應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這有利於化解其他風險。不過,我認為中國不能急功近利、操之過急,因為國際經驗表明,過早開放易導致危機。

        喬希:人民幣有可能成為國際儲備貨幣之一,但這不會在短期內發生。中國經濟與亞洲國家聯繫十分緊密,可以先提高人民幣在亞洲的地位,然後再在世界其他地區推進。目前歐洲經濟表現非常弱,可能會持續很長時間,這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一個機遇。

        陳抗:我們的研究認為,在目前國際經濟形勢下,中國在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問題上應慎重。也許應考慮控制人民幣升值的速度,保持人民幣幣值相對穩定,因為劇烈的幣值變動對經濟衝擊非常大。

        李山泉(奧本海默基金總經理):人民幣國際化對中國經濟有利。目前人民幣處於升值通道,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有利條件。人民幣要想國際化,實現可自由兌換是第一步。建立外匯交易中心,對幾種主要貨幣進行交易,會對人民幣國際化起到正面推動作用。(新華社電)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