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期】大陸上班族的「時間飢荒」

時間飢荒文/馬力

「最近很忙,沒時間聚,下次吧。」「忙死了,時間不夠用了,趕緊的。」……你的生活中是不是也經常出現這樣的場景。事情好多,忙完這又開始忙那,時間嚴重透支,那麼,恭喜你遭遇了「時間飢荒」。

「時間飢荒」這個詞最早是從美國開始流行起來的,是指一種非常常見但並不愉快的感覺,就是似乎每個人都覺得時光匆匆,時間不夠用。這與現代人快節奏的生活有關,並且也是一種現代人對自身壓力的反饋。我們被工作、家庭責任以及極度疲憊的世界的快節奏性質搞得不堪重負。

「每天都感覺疲憊,忙得像陀螺。」做傳媒工作的大陸上班族李小豐說,每天朝九晚五的上班工作,可是短短的八個小時怎麼夠用。每天都好像有很多事情等著做,而且都很緊迫,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瑣碎的事情上,連慢下來吃午飯,進行思考和回顧的時間都沒有。

張新與李小豐不同,沒有工作,是個大陸的全職媽媽,但是依然感覺時間不夠用。「按理說,我不用上班,時間很充裕,但是整天瞎忙,還真的沒時間。」人人都覺得全職太太的生活比較清閒,其實時間都被瑣事所占,買菜做飯打掃洗衣服最費時間。更重要的是,張新有個五歲大的兒子,已經上幼兒園,也需要參加很多補習班。幼兒園需要家長接送,上輔導班需要家長陪讀。「這樣的話,哪裡有空閒下的時間?」張新苦笑著說。

顯然,時間給予任何人的額度都是一樣的,一天24個小時。但是隨著社會競爭的加劇、工作家庭壓力的增大,人們不得不犧牲休息休閒時間,自動延長勞動時間。於是,有工作的現代人越來越忙,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即使沒有工作的人,也在整體社會氛圍的重壓之下,不得不加入忙碌大軍。

小豐已經不記得多久沒看過電視,多久沒跟家人一起出遊放鬆了。「白天工作做不完,只能帶回家加班。」小豐說,自己覺得很愧疚不能常常陪伴家人。「其實,我現在挺喜歡帶孩子上輔導班的。最起碼,我在外面等他下課的時候,可以玩會兒手機或者到附近的商場逛逛。難得的空閒時間。」張新說,別的孩子都上輔導班,在這樣的環境下,自己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所以也給他報輔導班,都是被逼無奈。

美國學者科洛斯在其論著《時間與金錢:消費文化的形成》中認為,時間和金錢是人生中的兩大中心匱乏。我們用時間來創造休閒,用金錢來購買物品。但時間與金錢卻成為現代人所面臨的兩難:人們常常只能重一方而輕另一方,難以保持「魚與熊掌兼得」的狀態。

然而,生活中最令人滿意、最超越的時刻是在忙碌之外。時間的額度我們無法改變,但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態和做事的方式。除非萬不得已,否則請不要延長時間,而是盡可能高效利用時間。不要說「我沒時間」,試著說「這不是優先事項」,看看感覺如何。腳步慢下來,也會看到的世界會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