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期】「90後」台生的首都博物館實習之旅

北京首都博物館內以青銅器為底色的內部設計,顯得古樸厚重、大氣端莊。

北京首都博物館內以青銅器為底色的內部設計,顯得古樸厚重、大氣端莊。

採訪/查文曄

來自台灣戲曲學院的大一女生廖雲凡最近在北京度過了一個難忘的「七夕」。這天,她和首都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一起,組織數十位北京市民參加繡手帕活動,用傳統的京繡工藝紀念歷史悠久的「中國情人節」。

「來首博之後,我才第一次拿起針線。做這麼精緻的手工,感覺好吃力。」主修民俗技藝學的廖雲凡笑著說,以前只在書本裡知道古代女子的「乞巧」手工,但無緣一睹真容。這次為了籌備活動,她專門向首博的老師學習針法、技藝。「平繡、搭子繡、鎖繡,京繡真是一門博大精深的技藝。」隨著針線的上下翻飛,手帕上逐漸呈現出精美的圖案,這讓廖雲凡驚喜不已。

廖雲凡參加的是由大陸文化部中華文化聯誼會和北京市文化局主辦,北京市對外文化交流事務中心承辦的「2016台灣學子暑期文化實習月」活動。20位台灣大學生於7月下旬來到北京,分別進入首都博物館、首都圖書館、國家大劇院、中山音樂堂、今日美術館等機構進行為期一個月的實習,其中有4位「90後」台生在首博實習。

來自台北城市大學的紀寶傑主修數位多媒體專業,在首博文化產業部實習。從網店銷售、自助售貨機管理到海報設計,近距離的觀察讓他對大陸的文化創意產業有了新的認識。「以前台北故宮博物院開發的文創產品很受大陸遊客的追捧。現在大陸的文創產業趕上來了,不少產品讓人眼前一亮。」他說。

談起實習中印象最深的事,紀寶傑有些不好意思:「指導老師讓我為首博的文創產品設計海報,我很快就交稿了。沒想到與博物館的風格有出入,在老師指導下,花了一個禮拜重新設計了一遍。」

老師告訴他,首博傳承了北京的千年歷史文脈,海報風格應該古樸厚重、大氣端莊。「老師說得對。我看到首博收藏的珍貴青銅器、瓷器,就明白用色應以藍、白、灰為主。在這裡補上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一課,對我而言很珍貴。」紀寶傑說。

首都博物館開放管理部主任高豔軍告訴記者,館方根據每名學生的專業和特長安排了實習職位。在館內,請專家為他們講授北京歷史與民俗文化課程。在館外,安排他們赴史家胡同博物館、大柵欄、京彩瓷博物館、北京大學賽克勒博物館、清華大學等地參訪,並鼓勵學生們動手體驗一些文化遺產項目,親身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

「在活動設計過程中,首博十分關注學習與體驗的結合,通過寓教於樂加深同學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理解,比如教授同學們瓷器彩繪,讓他們親自體驗拉坯過程,並把作品燒製成一份特殊的禮物作為實習紀念。」首都博物館辦公室副主任張宇介紹說。

苗栗聯合大學的楊淑媛和嘉義大學的盧柔蓁在首博開放管理部實習,發放問卷、解答觀眾咨詢是她們的工作。都是第一次來大陸的她倆感受到了大陸觀眾的親切、友好。「他們對展覽很有熱情,家長帶小朋友來的特別多,博物館已成為北京市民生活的一部分。」楊淑媛說,做問卷調查時,她會和參觀民眾聊天,發現大陸民眾對台灣都有所了解,很多人還去台灣旅遊過。

主修應用歷史的盧柔蓁說,北京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老城市,在這裡不僅能看到中華文化,還可以看到中西方文明交匯的成果。首博的北京通史展覽、圓明園的大水法,都讓她流連忘返。

盧柔蓁遊覽天壇時了解到,當年八國聯軍在這裡把炮口對準紫禁城。「我是學歷史的,想起中華民族的這段傷心史,心情就很沉重。」她說。

面對未來,幾位台生都說想去大陸更多的地方走走看看,有機會也會考慮來大陸深造、就業。「來到北京我才發現,大陸和我原先的想象很不同,和大陸民眾的交流沒有障礙。這段實習經歷給我留下了美好印象,我會推薦更多的朋友來北京看一看。」廖雲凡說。